“陛下,那个官员被杀案已经有了一些眉目。
但是要搜查古昔坊,昨晚我派人去武卫府,打算找林铨借几百兵马。
谁知道此事被张大将军挡回来了。
我情急之下,所以才找了长宁公主借兵。”
陈昭解释道。
李妙真闻言,微微皱眉,旋即一怔,道:
“你这么快就查到线索了?这个案子又是怎么回事?”
陈昭神色凝重,缓缓开口,将案件的复杂脉络一一揭开:
“陛下,此案的起源需追溯至沙国的裟罗胭女士。
她本是沙国王室的一员,因深陷王室内斗,不得不逃离故国,最终在我大夏寻得一处安身之所。
然而,命运多舛,她因一桩杀夫案被卷入被判入狱,囚禁于天牢之中。
那些官员,觊觎着她从沙国带出的巨额财宝的秘密,对她百般折磨,企图逼问出财宝的下落。
结果用刑将她给逼死了。”
顿了顿,陈昭接着继续说道:
“一连串的官员死亡事件,正是有人为了替裟罗胭复仇,对那些官员展开了报复。微臣经过连日来的调查,逐渐拼凑出了这一真相。”
言罢,陈昭取出一卷厚重的卷宗,递向李妙真,道:
“此乃微臣整理的案件详情,包括裟罗胭的生平、入狱前后的遭遇,以及近期官员死亡事件的调查进展,请陛下审阅。”
李妙真接过卷宗,翻开阅读,微微皱眉,道:
“那个杨修然也参与了此事?”
陈昭笑道:“真正参与的应该是柯文正、于浩杰、叶江白三人,其他人都是被连累的,应该不知道实情。像是刑部、礼部、大理寺他们都不清楚此事。”
李妙真点了点头,道:
“你说得很有道理。那你打算怎么抓捕凶手?此事涉及沙国,若是处理不好,恐怕会有一些纷争。
你也应该清楚,沙国是我朝经营西北的一个重要据点。
若是失去这个据点,北庭都护府很难支撑下去。”
其实,李妙真有些想撤掉北庭都护府的想法。
毕竟维持北庭都护府,需要极大的开支,已经成为朝廷巨大的负担。
只是撤掉之后,西北的商道可能会被大息国控制。
西北边患再起,恐怕又会影响到关中地区。
她也只能暂时将这个想法搁置。
陈昭笑道:
“陛下,何不在北庭都护府推行军屯之策,以此解决长久以来困扰我们的粮草难题呢?”
李妙真闻言,摇摇头道:
“你也看到了北庭都护府的核心困境,正是这粮草二字啊。
每每运送百石粮草,最终能真正滋养北庭士兵的,不过区区十石,损耗之大,令人痛心。
朝中确有官员提及此事,只是北庭城周遭水源稀缺,土地贫瘠,难以开垦耕作。
故而此议,始终难以施行。”
陈昭想了想,说道:“陛下,距离北庭城外不远处,有座稔山,其上常年积雪覆盖,每逢春暖花开之时,积雪消融,化作涓涓细流。
何不借此天时地利,开凿水渠,将水引入北庭城中,以供灌溉之用?”
李妙真眼前一亮,却轻轻摇头,眉头微蹙,无奈道:
“那稔山附近,气候干燥,风沙肆虐,即便是建成水渠,恐怕也难以持久,不出数月,便会被黄沙掩埋,徒劳无功罢了。”
陈昭闻言一笑,道:“陛下,臣自有妙计。”
李妙真心生好奇,问道:“哦?你有何良策?”
陈昭想起高中课本所读的坎儿井,便说道:
“陛下可以营造坎儿井。”
言罢,他随手取过纸笔,寥寥几笔,一幅坎儿井的示意图便跃然纸上:
“这便是坎儿井,利用地下潜流,可避风沙侵袭,长久保存水源,正是解决北庭水源问题的绝佳之法。”
李妙真凝视着图纸,眉头渐渐舒展,眼中露出了惊喜的表情。
李妙真猛地抬头,望向陈昭,脸上绽放出难以置信的惊愕之色,道:
“陈昭啊,你居然还精通水利之道?这个方法构思之巧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陈昭拱手道:“陛下过誉了,微臣不过是略懂皮毛而已。”
李妙真笑道:“陈昭,你不用谦虚!这真是天才般的想法!你,真是个难得的天才!”
正当君臣二人相谈甚欢之际,门外传来柳蕴的敲门声:
“陛下,天色眼看就要亮了,咱们要回宫了。”
李妙真这才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不禁微微一愣,随即笑道:
“没想到竟然天亮了。柳蕴,你去准备些吃食,朕要与陈少卿共用,待用过膳后再行离开。”
柳蕴一愣,当场傻眼了。
奇了怪了。
陛下不是带着滔天之怒而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