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6章 有一位道士,在浦东划了一个圈(1 / 2)

第1336章有一位道士,在浦东划了一个圈

云逍目光扫过地上昏迷不醒的周万金,又缓缓落在泣不成声的狗蛋儿娘身上。

他俯下身,伸出双手将那伏地不起的妇人轻轻扶了起来。

“大姐,快快请起。”

云逍缓缓开口。

“你的苦楚,你的担忧,本国师都明白,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但是!”

云逍陡然一转。

“你们的这种‘苟活’,绝不是你们的宿命,大明的百姓,也绝不应卑贱如牛马。”

“为何昔日你们会无地可耕,会流离失所?为何今日你们,又不得不在这样的‘喝血工厂’中,用性命去换取那一点微薄的口粮?”

云逍目光如炬,扫过众人。

“难道,这便是天经地义的道理么?难道,我大明人生来就该受这份苦,遭这份罪?”

“本国师告诉你,不是这样的!”

云逍的声音斩钉截铁,“皇上励精图治,推行新政,为的不是让你们从一个火坑,跳入另一个泥潭!”

“工厂,是要开的!大明的实业,是要振兴的!”

“但是!”

云逍加重了语气,一字一顿道:

“这工厂,必须是能让工人吃饱饭、穿暖衣、看得起病、养得起家的工厂!”

“这实业,必须是能让国家富强、百姓安乐,而不是让少数人富可敌国的实业!”

次日清晨。

崇祯踏上了浦东的土地。

随驾的除了云逍,还有李标、孙传庭等众臣和松江府地方官员。

另外还有上海县极具名望的富商。

江右商帮的唐麟祥,无锡巨商华允诚,松江府富商徐孚远、董祖和都在其中。

崇祯举目看去。

目之所及,厂房栉比鳞次。

高耸的烟囱吐着工业的轻烟,黄浦江上舟楫穿梭,码头工人号子声声。

好一派一片繁忙兴旺的景象。上海县令夏允彝早已在此恭候,连忙趋步上前,满面红光地开始奏报。

他手持一卷详细的图册与账目,声音因激动而略显高亢:“启奏陛下,此地便是浦东开发之地。”

“昔日,这里不过是潮来白茫茫、潮去黄沙淌的滩涂荒坡。”

“然自国师大人高瞻远瞩,规划上海县为通商重镇,陛下圣明决策,大力扶持工商以来,短短数年,浦东已是旧貌换新颜!”

“如今,仅这浦东一隅,各类纺纱厂、织布厂、印染厂、机器制造厂等,已逾三百余家!”

崇祯第一次来浦东,对于浦东的变化还没有太大的感受。

松江府的官员、富绅,以及曾经目睹浦东旧面貌的人,此时目睹浦东新貌,内心的冲击之大,简直难以形容。那年春天,国师在浦东这块废地上画了一个圈,于是就有了神迹一般的变化。

国师这样的手段,又何止是点石成金?

夏允彝提高了声音:“以江南棉布为例,以往江南各地年产量总计约为两千五百万匹,而今,单我松江府上海县浦东一地,年产棉布便高达一亿八千七百万匹!”

嘶!

崇祯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很多官员也被这个数字给吓了一跳。

所谓民生,就是衣、食、住、行四个字。

衣排在第一,因此棉布产量是一个国家生产力主要指标。

仅小小的上海县,浦东这巴掌大的地方,一年的棉布产量,竟是比以往整个江南的产量还要高出八九倍。这是何等恐怖的数字?

“此等产量,不仅冠绝大明,更是远销泰西诸国,为我大明换回无算金银!”

夏允彝深吸一口气,接着报出一个令在场所有人都为之侧目的数字。

“仅此浦东工商税收,去年一年,便为朝廷贡献白银一百八十万两整!”

嘶嘶嘶!

饶是孙传庭这等见惯了大场面的封疆大吏,此刻也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户部尚书李标更是激动得胡须微微颤抖,眼中异彩连连。

其余如熊汝霖、以及随行的商贾们,无不面露惊容,交头接耳,啧啧称奇。

崇祯的眼睛都红了。

一旁的黄宗羲踏前一步,对着云逍躬身一揖,朗声道:“陛下,此皆国师大人运筹帷幄!”

“数年前,国师就绘就宏伟蓝图,从上海县的整体规划,到上海港扩建,再到鼓励工商、吸引资金,无一不是国师运筹之功。”

“浦东今日之盛,正是国师‘实业兴邦’理念的展现!”

孙传庭抚须长叹:“崇祯元年,全国一年赋税折合现银,不过四百万两上下。”

“未曾想,如今仅此一个浦东新辟之地,一年税收竟已抵得上当年小半个天下岁入。此等奇迹,亘古未闻!”

此言一出,官员们更是纷纷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