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应措密旨王君廓(2 / 3)

从王君廓入离石,以壮其声势;及再调精锐一部,抓紧疾赴离石,为其后援;并传令旨一道与刘季真,恕其渡口失守之罪,温言抚之,使其内安,赏爵激之,促其愿战,如此三策并施,外示军威,内固其心,则刘季真或肯尽力矣。只要其无异心,肯愿死战,以君廓之材勇,必可克复渡口,尽歼段志玄等守渡唐军!”

李善道当机立断,道:“药师此策大善!”

即综合刘黑闼、李靖两人的建言,令薛收草拟令旨,令龙泉守将王行本在保障龙泉沿岸河防无碍的前提下,分兵数百到千人,号称五千,北上与王君廓部合兵;令苏定方领本部步骑,即日出营,星夜兼程,亦往离石郡与王君廓部合兵;又令刘季真出兵,使晓谕部众,同心戮力,从王君廓节制,共夺渡口,许以克复渡口之后,不吝厚赏。同时,令西河守将刘十善出兵,大张旗鼓,进迫太原,以做牵制,逼使太原唐军不敢往助段志玄、翟长孙等部渡口唐军。

针对夺回离石郡渡口此战的部署既定,各道令旨既拟。

李善道又令拟旨给还在围攻雁门城的高曦、魏刀儿等部,令加紧攻势,务必尽快将雁门攻克。

此外,又令驻在太原郡南界边县平城的宋金刚率兵北上,兵分两路,一路可为偏师,虚张声势,直逼太原东面,与刘十善军成掎角之势,以进一步压迫太原唐军;另一路为主力,由宋金刚亲统,北进雁门郡,援助高曦、魏刀儿等部,与程咬金、甄翟儿部夹击刘武周援兵。

——在给宋金刚的令旨中,令宋金刚兵到雁门郡之后,可暂从高曦节制。

因宋金刚的能力、战功、资历,在汉军诸大将中都是上选,且他与高曦不熟,李善道细心,为避免宋金刚不快,在令旨中,详细地向宋金刚解释了一下,为何让他暂从高曦节制的原因。盖因雁门郡此战,以速下雁门城为要,雁门县城此处是主战场,而高曦为围城主将,故诸军须从高曦号令为先,方可统一调度,进退同节。令旨中,李善道言,“战事紧迫,调度宜专,非轻将军之威也。待得雁门既克,诸军协同无间,自当各依功绩叙赏,将军勿疑。朕所倚重,始终如一。将军宿将知兵,必能体谅此意,望将军以大局为重,奋勇争先,共成大功。”

一道道令旨拟毕,李善道看过,印加盖,就如雪片般传向各军。

李善道昨天才到的临汾,他率来河东的四万余主力,部分还在绛郡,遂又再给未至临汾之各军传旨,令加快行军,限期抵达临汾集结,不得延误。又密遣细作多路,时刻探查李世民、李建成,主要李世民部主力唐军的动态。并给秦敬嗣再传令旨,令李建成所率之唐军部至陕县、弘农郡后,不需出战,只需坚清野,固守城池即可,待河东局面稳定,再候令旨差调。

……

各道令旨下达、送出次日,这天夜间,又得刘季真急报一道。

他报称:“臣闻渡口失守,即调精兵四千往夺,贼有丰备,突袭未成,反遭伏击,折损百余。”向李善道承认自己的疏忽错误,自请罪责,“臣因疏防,致令渡口失守,反攻败绩,愿领军法,请陛下降罪。”但奏疏到此处,却忽而转折,又奏云,“臣虽挫败,不敢怠战,已召臣诸部,合计万众,将再攻之。不夺还要津,终不罢休。无须劳陛下调兵进援,必有捷报”。

此前令王君廓兵向离石郡的时候,李善道给刘季真同时去了道令旨,告知了他这件事。刘季真对王君廓之往赴离石,加强河防,当时至少倒是在回奏上,没有表现抗拒之意。

可却此际,他反攻渡口失利的当口,他却八百里加急,呈递李善道了这么一道奏疏,是为何故?缘故不言自明,——这一定是他已经获悉,李善道又遣了王行本、苏定方等部,增援离石郡。则又为何他一闻讯这两事,就赶紧的给李善道再上此奏疏?原因当然也是不言自明,无非是惧汉军如果进入离石郡的兵马太多,恐汉军趁势夺郡,他将失权,失去根基。

唯是,都到这种紧急的时刻了,李善道岂会还再在乎他的这点私心?

接到刘季真的这道奏疏时,帐中只转呈递这道奏疏的王宣德在。

王宣德在李善道看完这道奏疏后,也看了一看,看罢,怒道:“胡儿不足信用!陛下待他,推心置腹,自他降从,赏赐何曾有吝!先授以离石总管重任,去岁与伪唐河东此战,其无寸功,而陛下前后赏赐不绝,至赐爵县公!犹不知足,反既不从刘黑闼节制,又私以‘突利可汗’自号,其心昭然,不过欲据郡自雄耳。今定胡渡因其疏而失,动摇河东,不思请罪补过,更惧陛下夺其地柄。此等贪鄙无忠之徒,留之何益!臣敢言,陛下宜寻机诛之,以绝后患!”

“四郎,贪利好权,人之常情。若如四郎与我者,少相识,共起於微末,自是彼此情深,而刘季真又岂能与你我相同?你何必恼怒至此。”李善道摸着短髭,却是笑了一笑。

他思忖稍顷,也不召薛收了,亲笔批复刘季真,仍是好言抚慰,且在这道新的给刘季真的令旨中,将其从原先的县公,进封为了离石郡公,又随令旨赐其杂彩千匹,以安稳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