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提出了建造一种能够让重型战斗机正常起降的大型海上作战平台。
非常可惜的是,这样设想很快就被否决了,因为运载战斗机的首选肯定是航母。
随后力年,虽然共和国参加过多场战争,但是留给海军发挥的空间并不大,所以共和国海军没有建造“海上平台”的迫切需要。直到力石年的印度战争,共和国军队才首次感受到了投送能力不足带来的问题。在战后的总结报告中,裴承毅就明确提到,如果拥有一支由海到陆的投送部队,印度战争的结果将对共和国更有利。虽然裴承毅没有明确指出所谓的“投送部队”到底是航母战斗群、两栖攻击舰队、还是别的什么,但是大部分海军将领都认为,裴承毅指的是一种主要用来投送地面作战部队,而且投送能力远超过两栖攻击舰队,拥有完善的自我保障能力的海上作战平台。显然,这就是美国海军搞了几个年的“海上平台”项目。更重要的是,印度战争之后。裴承毅去了装备办公室,而且担任装备研制与采购的审批工作,所以在军费相当紧张的情况下,海军还是获得了一笔不算少的研制经费,启动了共和国的“海上平台”项目。
受第三次军事改革影响,海军从一开始就决定走“亲民路线”。
说简单点,就是把降低采购与维护成本放在首要位置上。虽然林啸雷在四只出任总参谋长之后,非常重视这个能够让海军脱胎换骨的计发”要求海军加快开发速度,但是新任海军司令华剑锋并不认为应该随意花费纳税人的血汗钱,在“海上平台”项目上仍然非常小心谨慎,要求承担设计工作的华东船舶设计院必须把降低成本放在首个,不要为了赶进度而放弃某些必要工作。
显然,华剑锋的这一态度让林啸雷很是不爽。
这个时候,林啸雷全力推动的“大舰队计戈打手”也受到了影响,建造“重庆”级航母的工作一再受阻。为了让国防部在航母建造上让步,林啸雷必须做出牺牲。既然华剑锋在“海上平台”计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