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新朝(2 / 3)

是从二品大员,巡抚也是从二品的话,朕担心镇不住,以朝廷二品大员前往,必然能够功成,震慑一域!”

六部尚书之中,除了兵部尚书李显穆、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三人外,另外三人都被调出京城,分别前往安徽、湖南、甘肃三省兼任巡抚都御史。

左都御史郑欢被调往江苏兼任巡抚都御史,右都御史则被调往辽宁省兼任巡抚都御史。

他们都是配合分拆后在当地巡抚的人选,分拆的人却不是他们,而是另外选专人前往。

皇帝说的是慷慨激昂,五人却如丧考妣,京官见地方官是高一级的,外省从二品的布政使到了京城,做正三品的侍郎算是高升。

从二品的巡抚都御史比起正三品的侍郎来说,才算是差不多。

正二品的尚书去担任巡抚都御史,是妥妥的降级使用。

一下子把五个正二品大员降级,其他没被影响的大臣,也不由惊诧,真是好大的手笔。

见殿中一下子冷了场,李显穆面不改色的问道:“陛下,诸大臣出外当是兼任吧?”

朱瞻基笑道:“自然是兼任,否则如何让地方畏惧而不敢趁着分拆诸省而上下其手呢?”

“兼任”二字让人微微松了口气。

既然势不可挡,也只能顺从,很快众人就思索起这件事,抛去皇帝想要改变上层官员的格局外,让正二品大员去新建立的承宣布政使司担任巡抚,的确是一个很妙的主意,能够快速奠定当地格局。

这么一批大员出外巡抚,当地的官员自然是战战兢兢,不敢趁着分拆诸省混乱期间而做下错事。

明眼人也都能看得出来,这些被调出京城的二品大员,既不在先帝的托付名单上,又不在新帝的心腹名单上,这才是从七卿位置上被调走的原因。

所以如果巡抚自己要做些什么事,地方官员也敢鱼死网破,相互之间制衡,不让一家独大,顺利完成分拆诸省的大事。

越想越觉得这个主意是真的很妙。

而且非常像李显穆的手笔,一步三算,将一件事的方方面面都考虑进去。

面对新帝的人事调整,众人上基本上保持了沉默,而被点到名的五人,则纷纷谢恩,这就是皇帝的权力。

总能把自己希望的人放到需要的位置上。

在后殿时,朱瞻基就问过李显穆的意思,“老师会不会觉得,朕一登基就放逐老臣,显得有些不近人情。”

李显穆只略一沉吟,就向朱瞻基说了一段话,大致意思如下——

“如今朝廷上的大臣基本都是永乐年间就留下来的,年纪都不小了,不说身体如何,终究有一日是要致仕的。

军中讲究老人带新人,政坛之上亦当如此,总该是要培养一些能够挑起大梁的朝廷栋梁。

如果这一批老人都致仕或者去世了,难道还看着大明出纰漏吗?

臣很赞同陛下准备换一批新人的想法,只是在人选上,要好好把关,六部尚书以及左都御史,执掌国朝重器,不可轻视啊。”

对朱瞻基而言,这是一个很“李显穆”的回答,永远站在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上去看待国朝大事。

格局拉满。

“诸位爱卿多年劳苦功高,如今还要为国朝远赴千里之外,朕深慰之,朕特为诸卿加从一品散官初授荣禄大夫。”

这个大手笔甚至把杨士奇他们都震住了,七卿变成巡抚,权力自然是大幅度缩水,但真要说的话,其实也还好,从七卿变成了封疆大吏而已。

不是那些养老位置,也没有真的退出权力场。

如今皇帝拿出一个初授荣禄大夫,那就一切都值了,毕竟这里不少人可能一辈子都拿不出这个级别的散官。

如今殿中,也只有李显穆才有从一品升授光禄大夫,这是朱瞻基登基后,为了凸显李显穆帝师的地位,而特意封赏的,是如今文官中最高的。

而且李显穆拿到光禄大夫,也是因为他本就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朱瞻基又为他加了少傅,本就是从一品的加官,光禄大夫只能说是水到渠成。

一场精准的政治交换,朝廷上就空出了五个正二品的高位,而这种位置,本来就只有八个!

这下皇帝手中的政治资源,一下子便充足起来,在稍后的政治博弈中,有了更多的腾挪空间。

见一切顺利,朱瞻基不由自主的望了李显穆一眼。

李显穆教给了他很多东西,而今日,又是一堂课,在不准备动手血淋淋的情况下,该怎么去达成自己的政治目标。

在确定了这件大事后,接下来由李显穆主持,具体商量起了派谁去分拆诸省,王艮是之前先帝就定好的,南直隶交给他。

甘肃和辽宁,这两个承宣布政使司和内地布政使司不同,肩负着更多的军事重任,所以派去的人选也要细细斟酌。

一直商议到日中之时,人选才全部定好。

群臣出殿时,郑欢走到李显穆身边并行,嘴角带着丝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