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就是当今文坛顶级的豪门之一,可李显穆却关心寒门学子,如何能不佩服。
他觉得自己能进入心学的核心圈层,当真是幸运,他清平天下积弊的大愿,必然能够实现。
在这一刻,于谦心中暗自道:日后师叔但有吩咐,我必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不过。”于谦踌躇了一下,有些纠结不知道该不该说,李显穆发现后当即问:“师侄有什么想法便直接道出,这里没有外人。”
“师叔,寒门学子恐怕考不过豪门啊,小侄是担心师叔您的愿景会不会反而便利了豪门。”
于谦这番话放之四海古今而皆准,寒门基本上都考不过豪门,古代更是如此。
因为古代科举是要考策论的,那些策略不是写一些大而空的东西就能过关的,是要切实的对策,而一个寒门学子,他一生可能都没有出过县,手头上的书籍也不多,他不懂衙门中的事务,也不懂天下的局势,怎么可能比得过那些家学渊源的豪门子弟呢
历史上那些出身贫寒的学子,除了极少数几个真的超级天才外,实际上家庭情况都不是真正的农户,而是小地主。
真正的农户,光徭役就把他们拖死了,怎么可能供得起读书。
其实于谦说完就后悔了,因为他知道这个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王肃叹息一声,道:“师弟,真正有天赋的学子足以冲破一切阻隔,那些有天赋却不足的,考个举人、或者三甲进士,也足以积累家财,为下一代积累读书的资本,可能三代就能跃升了。”
说是这样说,可谁都知道,哪里有这么容易,更有可能是第一代能考上进士,第二代就连举人都考不上了。
李显穆本来也是如王肃这般想的,可如今他却沉吟起来,“于谦你这个问题问的好啊,我有了些新的想法。
之前先父改革科举制度,搞出了分省定额制度,现在我有了新的想法,可能会再次大大改变当前的科举制度。”
李显穆越想越觉得可行,当即起身道:“不行,秋闱在即,我要立刻进宫面见圣上,今日先到此吧。”
于谦、王肃三人都有些懵,但也知道师叔必然是真的有急事,于是齐声告辞。
李显穆也匆匆出府,往皇宫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