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他稍稍前倾身体,压低了些声音道:
“儿臣以为,可令三弟慈炯在此期间留守京师,代行监国之职。”
朱慈炯,朱慈烺的三弟,与他一母同胞,皆为周皇后所出,在崇祯十四年已被封为定王。
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上,他还有一个更为后世人所熟知的、充满悲情与传奇色采的名字。
那便是朱三太子!
不过当然,伴随着大明的历史被改变,这种事情也不会再发生了。
而且在朱慈烺看来,这个安排可谓是最佳选择。
朱慈炯年纪虽,尚不足十三岁,但让他监国本也不需要他处理什么复杂的军国大事,具体事务自有内阁和六部官员操持。
他只需要作为皇室代表象征性地坐镇京城,稳定人心即可。
这也是朱慈烺想了一天想出来最好的办法!
毕竟这个弟弟和他血缘最近,身份足够尊贵,又年幼稚嫩,不会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实在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然而朱慈烺这个自以为周全的安排听在崇祯皇帝耳中,却如同点燃了一个火药桶。
只见崇祯的脸色骤然一变,刚才的感慨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本能的警惕和坚决。
他几乎是断然拒绝的道:
“不行!此事绝对不行,朕不会同意!”
“为什么?”
这下轮到朱慈烺感到惊讶和不解了。
在他看来,这是目前情况下最合理、最稳妥的方案了,既能满足他们父子一同南巡的需求,又能确保京城有皇室成员坐镇,为何崇祯的反应如此激烈?
连商量的余地都没有?
紧接着下一秒,崇祯的话就解开了他的疑惑,也让他瞬间明白了崇祯内心最深处的担忧。
只见崇祯皇帝眉头紧锁,目光锐利地看着朱慈烺,语气沉痛地道:
“太子!你莫要忘了汉唐旧事!你这是在害你的弟弟!朕只希望他这一生能够安安稳稳、富贵清闲地做个太平藩王,这就是他最好的归宿。”
“可你如今却想让他监国,接触至高权柄,万一万一他年少无知,或者被身边人蛊惑,由此生出什么不该有的非分之想,那便是取祸之道!”
“到了那时,兄弟阋墙,骨肉相残,你让朕.朕将来有何颜面去见地下的列祖列宗?朕绝不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朱慈烺听到这话瞬间恍然大悟,心中顿时涌起一股哭笑不得的情绪。
原来崇祯担心的,是让定王朱慈炯尝到了权力的滋味后,会滋生野心,进而威胁到自己的太子地位,最终导致兄弟相残的悲剧。
很明显,崇祯这是用历史上那些血腥的皇室争斗模板,在套用在他们兄弟身上呢。
朱慈烺多少有些无语地摇了摇头,然后看着崇祯,语气平静的道:
“父皇,您是不是忘了一件事情?一件我们之前早就商议定、并且正在逐步推进的大事。”
他稍微停顿,让崇祯有时间思考,但崇祯似乎没想起来,依旧一脸迷茫。
眼见如此,朱慈烺才继续地道:
“那就是之前我们早已定下的针对藩王宗室们的国策,待彻底平定国内流寇和关外建奴之后,便要着手实施‘藩王海外就藩’之策。”
“届时,所有宗室藩王,都将陆续迁移至海外新拓之疆土,在那里建立藩国,永镇边疆。”
“既然其他的藩王,如福王、桂王、唐王等人,最终都要遵循此策,远赴海外,那么儿臣的三弟定王朱慈炯,自然也不能例外。”
“他将来,也是要去海外就藩的。”
话到这里,朱慈烺的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然后继续道:
“因此从长远来看,他若是真的因为这次监国的经历,而生出些什么‘不该有的心思’对儿臣来,或许反倒是件好事。”
“好事?”
崇祯有些糊涂了。
朱慈烺则是肯定地点点头,目光炯炯的道。
“他将来若安分守己,只想做个富贵闲人,那么儿臣将来自然会为他择一处富庶安稳的海外之地,让他尽享荣华。”
“但他若是因此有了野心,不甘人下那也无妨,海外天地广阔,大有可为!他若有本事,有魄力,大可以在海外给他一块足够大的地盘,让他去施展抱负!”
“他想当皇帝?可以!就让他在海外去当他的皇帝!总好过兄弟们都挤在中原这一亩三分地上彼此猜忌,互相倾轧,最终酿成祸患。”
“儿臣要的,是一个开拓进取、遍布四海的朱明天下,而不是一个困守中原、内斗不休的僵化王朝。”
朱慈烺这一番石破天惊的言论,如同醍醐灌顶瞬间让崇祯皇帝瞪大了眼睛,彻底愣在了那里。
他张着嘴,半晌不出话来。
是了!是了!他确实把这件事情给忘了!
或者在他传统的思维定式里,“削藩”和“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