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二章 明朝开海为什么不赚钱?因为有人偷税漏税啊!(2 / 3)

自然灾害频繁,这种事情基本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他只能想着尽量减少一些这样的事情罢了。

又过了几天之后,画面来到天津码头。

这一天,天津码头上热闹非凡。

工人们穿着厚重的棉衣,在寒风中忙碌地搬运着货物。

他们的脸上虽然被寒风吹得通红,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干劲。

突然就在这时,远处的海面上传来了一阵巨大的轰鸣声,那声音如同万马奔腾,震得海面都微微颤抖。

有人诧异抬头一看,便看到不远处的地方突然出现了一大群巨大的船只,那些船只就像一座座移动的小山,在海面上破浪前行。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正在忙碌的工人们瞬间就愣住了,他们的动作停了下来,眼神中充满了疑惑和惊讶。

因为这个时候不应该有船会来天津港口啊,大家都纷纷猜测着这些船只的来历。

很快当地的水师也得知了这个消息,水师士兵们迅速登上战船,如临大敌般朝着那片海域驶去。

不过在看清对方的旗帜之后,水师的人却松了一口气,因为来的不是别人,而是郑家的商船。

自打去年以来,郑家的商船已经来过三次天津码头了,这是第四次。

他们运送的也不是别的东西,而是从海外运来的粮食。

这些粮食对于大明来说,就像是一场及时雨,能够缓解国内的粮食危机。

天津水师之前已经接到了朝廷的命令,只要是郑家的商船靠岸,就要帮忙配合,以便让这些粮食能够顺利运到京城。

不过让天津水师纳闷的是,以前这些粮食在运来之前,京城那边就会派人前来接收,可是怎么这会儿京城那边却没派人来?

即便心里有些疑惑,但天津水师这边还是很快忙碌了起来,准备迎接郑家商船的到来。

士兵们迅速调整好战船的位置,为商船的停靠做好准备。没过多久,这支商船就缓缓地停在了天津码头,船身与码头轻轻碰撞,发出沉闷的声响。

而天津水师总兵曹友义也早已等候多时了。

很快,为首的商船上便有人走了下来,为首的是两个约莫四十来岁的男人,他们的名字是郑芝麟、郑芝峰。

这名字一听就知道,肯定是郑芝龙的兄弟辈。

事实上也是如此,他们两个是郑芝龙的亲兄弟,一直掌管着郑家的一部分商船。

自从郑芝龙做了朱慈烺的岳父之后,他们就主管为朝廷从海外运粮了,为此朱慈烺特意封了他们两个为三品参将。

而且他们之前也来过好几次天津码头,因此曹友义对他们也算是十分熟悉了。

双方一见面,曹友义当下便拱手笑着说道:

“两位大人,许久不见,一路辛苦了。”

那笑容真诚而又热情,仿佛见到了多年的老友。

郑芝麟和郑芝峰听到这话,当下也拱手笑着说道:

“曹总兵真是客气了,都是为朝廷办事,没什么好辛苦的。”

紧接着一行人便跟随曹友义来到了他的住所,那住所宽敞明亮,布置得十分雅致。

随后曹友义便大摆宴席,好好招待了一下这二人。

毕竟如今谁都知道,郑家的女儿可是成了太子的女人,往后的风光自不必说,因此早些和郑家打好关系还是很有必要的。

双方酒足饭饱之后,曹友义忍不住开口问道:

“二位,你们也都不是第一次来天津港口了,有些话小弟也就直说了,以往你们每次从海外回来之前,朝廷那边都会派人前来接应运粮,怎么这回你们都回来了,朝廷那边还没有派人来?莫不是你们没有提前通知朝廷?”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疑惑,等待着对方的解答。

郑芝麟和郑芝峰听到这话,两人相视一笑,那笑容中带着一丝神秘。随后郑芝麟看向曹友义说道:

“曹总兵,咱们也都是熟人了,有些话我也就不瞒你了,陛下之前下了一道密旨,说是这次的粮食不会派人来接收,而是要让我们亲自运往京城。”

“什么?”

听到这话的时候,曹友义顿时瞪大了眼睛,满脸的不可思议。

因为说实话,这其实很不符合规矩。

在以往的惯例中,粮食的接收都有一套严格的流程,这次突然改变了,这让他有些措手不及。

不过郑芝麟其实也没说谎,因为之前朱慈烺确实是以崇祯的名义下过这样一道密旨,让他们到了天津之后准备一下,然后亲自将这批粮食运往京城。

这么做的目的也很简单,那就是为之后解除海禁做好准备,让所有人都看到海外贸易带来的好处。

因此这次除了大量的粮食之外,他们还带来了很多海外的东西,准备堂而皇之地运到京城去,让百姓们都见识一下这些东西。

朱慈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人们对海外贸易的看法,为解除海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