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崇祯突然又想到了什么,表情多少有些犹豫。
因为按照之前和朱慈烺的商议,他不只要赦免张献忠的罪过,还要给张献忠封爵位,以便证明朝廷的仁德之心。
当然,这也是为了更好地收服那些已经被迁移到辽东的农民军之心。
不过在崇祯看来,给张献忠这家伙一个子爵或者男爵就差不多了,毕竟他曾经犯下过那么大的罪行,能保住性命就已经是万幸了,还妄想什么高爵显位呢?
结果朱慈烺的意思却是要封他一个伯爵,说实话,崇祯心里多少有点难以接受。
在他看来,伯爵这个爵位可不是随便能封的,得有足够的战功或者卓越的贡献才行。
而张献忠,不过是一个投降的反贼罢了,给他一个伯爵,实在是有些高了。
但一想到为了以后的大局考虑,为了能够更好地安抚农民军,稳定局势,崇祯最终还是同意了。
随后崇祯咬着牙继续说道:
“除此之外,为了彰显朝廷的仁德之心,朕决定封你为伯爵,封号为安顺伯。”
不得不说,这里面的讽刺意味可是极为浓厚的。
“安顺”二字,表面上看,似乎是在嘉奖张献忠“安分守己,归顺朝廷”,但实际上,却是在时时刻刻提醒他:
你曾经的“不安分”、“造反”是原罪。
你的爵位并非来自战功,而是来自投降。
这个封号就像是一个无形的枷锁,将他的“黑历史”钉在了他身份的最显眼处,让他时刻都忘不了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
从历史来看,明朝确实有给降将封号的先例,比如“归顺侯”、“忠勇伯”等等。
“安顺伯”这个封号完全符合这一命名逻辑,看似是对张献忠的褒扬,实则内涵丰富,是宫廷政治中惯用的“软刀子”。
通过这种看似温和却又暗藏深意的方式,既给了张献忠一个台阶下,又在一定程度上对他进行了约束和警示。
不过很明显,这个时候的张献忠可不管这个封号好不好听,或者有什么别的意味。
他只觉得整个人都激动得快要颤抖了。
因为这再难听也是一个伯爵啊,就算要把他圈禁起来,那他享受的也是伯爵的待遇,这简直是他做梦都不敢梦到的事情。
再对比一下已经死去的李自成,李自成虽然也曾风光一时,但最终却落得个身死名灭的下场。
而他张献忠,如今不仅保住了性命,还被封了伯爵,这其中的差距可谓是天壤之别。
他还有什么可挑的呢?
下一秒,张献忠赶忙再次跪伏在地,声音洪亮而又充满感激地说道:
“罪臣张献忠谢过陛下!罪臣以后定当尽忠职守,为大明死而后已!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说完这话,张献忠又是一个五体投地,那虔诚的模样,仿佛真的已经洗心革面,决心为大明效力了。
而听到皇帝居然封了张献忠为伯爵,在场的文武百官心中其实多少也有点不得劲儿。
毕竟这家伙可是一个反贼啊,曾经带领农民军四处烧杀抢掠,给大明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如今投降之后居然能封一个伯爵,这让那些为大明尽忠多年、出生入死的武将可怎么办?他们的心中难免会产生一些不平衡和不满。
但是话说回来,他们也都不是傻子,知道皇帝这么做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无非就是觉得眼下刚刚打败了农民军,国内局势还不太稳定,需要安抚农民军,稳定民心。
所以即便心里有些不爽,他们也没说些什么,只是默默地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切的发生。
就这样,伴随着给张献忠封了伯爵之位,农民军的事情终于算是彻底解决了。
接下来只要挑选一个合适的时间,然后再去祭告天地祖宗,这件事就算彻底过去了。
到那时,大明的局势或许就能真正稳定下来,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下朝之后,朱慈烺喊上了一直待在皇宫外尚未离开的张献忠,然后带着他一起回到了东宫。
这个时候的张献忠变得比之前更加乖巧了,他低着头,跟在朱慈烺身后,就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跟在大人身后一样,小心翼翼的,活脱脱一个鹌鹑。
之前被朱慈烺打败,张献忠就已经深刻地知道了朱慈烺的实力,更何况眼下是在京城?
天子脚下,他自然不敢再有丝毫的造次了。
而且严格来说,他也知道眼下他到底该抱谁的大腿。
皇帝那根大腿他估计是抱不上了,毕竟自己曾经犯下过那么大的罪行,皇帝心里肯定对他有所芥蒂。
所以他就只能抱紧太子的大腿,希望能在太子的庇护下,安安稳稳地度过下半生。
回到东宫,朱慈烺落座之后,看到张献忠还在面前站着,随后笑着说道:
“行了,安顺伯,本宫这里无需客气,坐吧。”
张献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