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摊位上厨师们正用力地摔打饼子,那“啪啪”的声音此起彼伏。
还有的摊位上,厨师们手持锋利的刀具,熟练地切着羊肉,动作行云流水,乍一看就像个热闹非凡的集市。
朱慈烺满意的看了看秦王道:
“难得秦王叔有这般心意,本宫代表大军感谢秦王叔的盛情款待。”
完,他直接看向一旁的李虎道:
“传本宫命令,各个军队排好队依次前来,不得哄抢,违者军法处置!”
李虎赶忙领命,随后便转身离开了。
紧接着,朱慈烺便和秦王一起坐上了秦王早已准备好的轿子,然后进了西安府。
西安府的城门高大雄伟,城墙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走进城内,街道宽敞整洁,两旁的店铺琳琅满目,行人熙熙攘攘,一片繁荣景象。
而在他们进去不久,一支军队从大军方向赶来,然后开始享受起了这场盛宴。
要知道在古代这个时候,能吃上一顿肉是很奢侈的事情,更何况大军是在行军途中,想要吃肉就更加难得了。
因此秦王准备的这些东西对明军而言也算是十分奢侈了。
另一边,朱慈烺和秦王坐在同一顶轿子里在大街上前行。
这顶轿子十分华丽,由八名壮汉抬着,轿身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四周垂着金色的帘子,普通百姓一看就知道这是秦王的轿子,因此远远的就躲开了。
在这种时候还想玩微服私访,未免太不切实际了,所以朱慈烺也就懒得再做些什么了。
他透过轿子的门帘,看到西安府的景象,心中难免也是一阵感慨。
这西安府虽然比不上京城繁华,但也算是西北最为繁华的城市了。
街道上的建筑风格独特,百姓们的穿着打扮也各具特色,看得出来,秦王对西安府经营得还不错。
不过想想也是,秦王一脉已经在西安府存在了两百多年,早已把西安府当成了他们的‘根据地’又怎能不好好经营呢?
就在这时,朱慈烺似乎想到了什么,看向秦王道:
“秦王叔,这一路上本宫看到关中平原到处都种了土豆和红薯,不知西安府周围的百姓们对这种新作物接受度如何?”
“有没有过于排斥?毕竟这新作物关系到百姓们的生计,可不能马虎。”
秦王则是笑着道:
“太子殿下,臣正想跟您这件事呢!”
“实话,最开始的时候百姓对这种新作物确实持怀疑态度,毕竟关中几千年来一直种的是麦或粟米之类的农作物,从未种过土豆和红薯。”
“他们担心这新作物种不好会影响一年的收成,不过臣派了大量的农官到各个村庄,给百姓们讲解土豆和红薯的种植方法和优点,还亲自示范种植。”
“因此大多数百姓还是接纳了这两种新作物,并且多少都种了一些。”
“眼下这两种作物快要成熟了,有些百姓因为家里缺粮,提前收了些,结果产量果然喜人,一亩地足足收了两千五百多斤。”
“这可比种麦和粟米的产量高多了!”
“现在百姓们可高兴了,觉得这土豆和红薯简直就是救命的粮食,纷纷称赞陛下英明,给他们带来了这么好的作物。”
朱慈烺听到这话,满意地点了点头。
不过他也知道秦王这话肯定是有猫腻的,不过只要能普及土豆和红薯,朱慈烺其实也不在乎。
随后朱慈烺又问道:
“关中一带主要是用什么水源灌溉田地的?万一再出现旱灾会不会导致农作物无法生长?”
“这新作物虽然耐寒耐旱,但要是天气太干旱也未必扛得住。”
“这可是关系到百姓们能否吃饱饭的大问题,必须得重视起来。”
秦王赶忙收起了笑容,然后一本正经的解释道:
“这点殿下尽管放心,虽然陕西连年大旱,但这种大旱一般只持续在陕北一带,关中平原虽然也会遭遇干旱,但总体来还过得去,不至于种不了粮食。”
“最主要的原因是关中平原有渭河和黑河,这两条河流可以灌溉周围数十万亩土地。”
“除此之外,还有泾河、洛河以及郑国渠,也可以灌溉上百万亩土地,因此关中平原的旱灾相对较轻。”
“再加上土豆和红薯的推广,臣敢,今年百姓们多少都能吃饱饭,不会再像以前那样饿肚子了。”
听着秦王的解释,朱慈烺暗自松了口气。
看来陕西的情况要比河南好得多,毕竟河南一带可没什么可以用来灌溉的河流,只有黄河以及黄河分出来的几条支流。
但是自古以来,治理黄河都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那黄河水势汹涌,泥沙含量大,稍有不慎就会决堤改道,给百姓们带来巨大的灾难。
再加上明末朝廷财政困难,已经很久没有治理黄河了,导致黄河水患越来越严重,河南的旱灾也越来越频繁。
不过话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