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 崇祯:当年太祖要是有口饭吃,又哪里来的大明?(2 / 3)

透露出一种威严与决断。

罗汝才听到这话,心中的那块石头终于算是彻底落了地。

他本来以为自己还要再卖惨、再恳求,崇祯才会原谅他之前的所作所为,结果没想到自己还什么都没说呢,崇祯居然就先原谅了他。

这让他不禁感到有些意外与惊喜。

看来自己之前还真是想多了,皇帝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冷酷无情。

下一秒,罗汝才赶忙再次跪倒在地,高声道:

“谢过陛下!臣到了辽东之后,一定精忠报国,不负陛下圣恩!”

说完之后又是重重磕了三个响头。

他身后的农民见状一脸茫然,有些不知所措,虽然知道崇祯没有跟他们说话,但他们也不敢站着,然后也跟着跪倒在地磕了三个响头。

龙椅之上,崇祯看到这一幕只觉得既好笑却又笑不出来。

这些农民们虽然穿着刚换的新衣服,但他们脸上的神情以及模样,毫无例外都是实打实的穷苦人家。

这让崇祯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感。

就在这时,崇祯突然看向了罗汝才身后的一位老人。

崇祯随口问道:

“老人家,今年多少岁了?”

然而这话一出口,那老人却依旧跪在地上没有说话。

见此一幕,旁边的一个官员赶忙提醒道:

“老爷子,陛下在问你话呢。”

那老人听到这话才缓缓抬起头来,然后一脸不安地看向了坐在龙椅上的崇祯。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敬畏与惶恐,仿佛面对的是一位高高在上的神祇。

然而接下来他还是不知道说些什么,只是呆呆地望着崇祯,仿佛被他的威严所震慑。

旁边的官员只能再次提醒道:

“陛下问你多少岁了。”

老人这下子终于听明白了,赶忙说道:

“回皇上的话,俺今年六十八岁了。”

崇祯听到这话,不禁有些惊讶,都快七十岁了还跟着造反,这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

然后就在这时,只见那老人突然哭着说道:

“皇上,俺是河南周口人,几年前俺们那里发生了一场旱灾,家里没粮食,官府又催得紧说要交税。”

“没办法,俺就把家里的两亩田卖了去交了税。”

“可后来灾情越来越严重,俺们家就吃不上饭了。”

“先是老婆子饿死了,然后儿子、儿媳饿死了,最后两个孙子也饿死了,只留下俺一个老头靠吃观音土活了下来。”

“埋了一家人之后,俺本来也想去死的,可这个时候李自成打到了河南,有人跟俺说只要跟着他们造反就有饭吃。”

“俺想着反正现在家里就剩俺一个人了,只要能给俺一口饭吃,造反又怎么了?于是俺就跟着李自成造反了。”

“再然后,李自成那边也吃不饱饭了,俺就又投降朝廷了。”

老人的声音虽然不大,却充满了悲痛与无奈。

伴随着老人这话一出口,在场所有人的脸色都变了变。

他们没想到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悲惨的故事与经历。

其中脸色最差的应该就是罗汝才了。

事实上刚才说的那些事情确实是这个老人所经历的,罗汝才之前甚至还特意交代过他该怎么说才能引起共鸣。

他原本想让老人通过讲述自己的苦难经历,来博取皇帝的同情与谅解,从而能够让皇帝原谅他。

然而话说回来,崇祯刚才已经原谅他了,这种事也就没必要再说出来了。

就算要说出来,那也得等皇帝问的时候再说啊!

如果皇帝不问的话,那就不应该说出来。

毕竟这种事情始终是有些打皇帝的脸的,容易让皇帝感到尴尬与不悦。

但是很明显,这个老人可能是因为太紧张了,所以不等崇祯发问就直接把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了出来。

这让罗汝才不禁感到有些无奈与尴尬。

伴随着老人这一开口,他身后的其他几个农民也纷纷忍不住了。

其中一个妇人怀里还抱着一个一两岁的孩子,只见她先是擦了擦眼泪,然后抽噎着说道:

“陛下,俺是陕西延安人氏,因为灾荒家里吃不起饭,饿死了好几口人,后来俺家男人就跟着李自成造反了,就是为了有口饭吃。”

“可是他运气不好,半路上摔断了腿,伤口感染又没有药物治疗,死在了半路上,只留下俺们孤儿寡母相依为命。”

“陛下,俺们只是想有口饭吃,俺们也不想造反啊!”

“俺们要是有口饭吃的话,俺家男人也不会死了!”

妇人的声音充满了悲痛与无奈,她的每一句话都仿佛是一把锋利的刀,刺痛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

紧接着,一个十三岁左右的男孩也站了出来,然后哽咽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