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制度(2 / 3)

等同于刑部同时掌握立法、司法、复核大权。

三权合并,无人制约。

放任维持现在,刑部审案司法,就可以无所顾忌,因为无人可以复核驳回它定下的案子,要是卷入党争政斗,几乎就是无往不利。

只靠一个都察院,根本压不住大权在手的刑部,所以大理寺必须设置,这样就可以形成三方循环监督。

三角形结构具有稳定性,数学是不会骗人的(doge.jpg)。

宗人府、詹事府、上书房,宗人府不用多说,管理皇室九族宗亲的特殊机构,始于大明洪武年间,又被清廷沿用。

詹事府、上书房,这两个部门严格来说应该算是一个,明清时期的詹事府都是先为皇子教育场所,而后逐渐发展为东宫班底,后又演变为翰林院迁转场所。

上书房则是伪清完成了詹事府职能转换后,为了递补詹事府的皇子教育职责,所专门设立出来用于教导皇子的特殊机构。

刘骏把这两个部门拎出来让聂宇设置,基本就是暗示聂宇登极以后,该考虑一下皇室子孙的教育问题了。

聂氏皇亲数量不多,就只有聂宇这一脉,还有个远房表亲,正在湖南当官的叔父聂霖。

他这叔父是真躺赢,除了前期帮着干了些事情,后面就慢慢在地方平稳做官,这官当着当着就要当到皇亲国戚了。

之前聂宇是汉王,不着急大封群臣,最多就赐了朱五(杀尽王)、张正谟一人一个爵位,另有蔡牵的镇海侯爵。

三个人的封候,都是带了明确政治目的。

而在大汉王国内,暂时还无一人封赐爵位,包括聂宇的叔父聂霖。

不过,马上就快要称帝,这一称帝,手下的文臣武将有功的都要封爵赏赐,而他这还在地方安稳做官的叔父聂霖,无功也要给个爵位。

而且,最低也要能世袭的爵位,不给爵位,百姓官民就会多想,的觉得他刻薄寡恩,做了皇帝,连自家族人都不愿给个爵位。

这要是对待百姓官员,岂不是更残暴

聂宇收回思绪,说道:“宗人府可设,詹事府和上书房就不必了,孤不是已经设立学府制。正好这满城也在拆毁,里面应是有不少闲置房屋,可选取一部分修建皇城学府。”

“皇城学府”顾景有些疑惑。

聂宇说道:“对,皇城学府,设在今后的皇城内,专供日后的皇子、宗室进学读书。”

(皇城不是紫禁城,而是包括紫禁城在内的庞大建筑群,同样也是南京的满城所在,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组成六部、五军都督府这些都在皇城办公,内阁则在紫禁城办公,二者互不干涉)

刘骏问道:“皇子宗室……也包括太子”

聂宇点头:“既是皇城学府,太子当然也要视同仁,首批进学者可遴选考核一些聪明伶俐的同龄学子,跟随太子、皇子一起入学读书。”

顾景明白了:“太子伴读啊!”

聂宇又说:“这些太子伴读,应该只有孤这一代能自由遴选考核,到了日后定会被权贵想方设法侵占入学名额。所以孤还得加上两条,皇城学府每年入学者只允许有50人的名额,且一年大考一次,倒数十名者留级,留级一年还无法升学,勒令肄业,换新人入学。”

聂宇给皇城学府加的新规,实际就是末位淘汰制。

既然他避免不了后世的权贵钻空子,那就让权贵子弟全都给老子卷起来。

想做太子的伴读,不把本事学好了怎么行

只要这些权贵子弟都能卷起来,就算皇子们再天资愚笨,那也能通过他们学会知晓一些国家基本情况。

不至于读了几年学府毕业出来,还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知道。

顾景跟着点头赞同:“若如此定制,那即便皇城学府都是权贵子弟,那也必然要拼命学习,防止自己被学府淘汰。再加上每年又要淘汰十人,剩下的四十人只能更加勤奋,九年持续淘汰下来,皇子身边必定都是国家栋梁汇聚。”

只能是栋梁汇聚,而是忠是好,学府这边教不了,也没法看人分辨,届时就是儿孙自有儿孙福了。

能分出来,那就是明君良相,分不出来就是昏君佞臣。

吕志宏这时问道:“皇城学府的升学考核如何安排学府的毕业学子,是否如其它地方学府,安排进入官吏”

聂宇想了想,说道:“皇城学府的考核规格,与科举同等,毕业学子不得直接做官,但可进入地方为吏。若要做官,可参与科举,自动跳过乡试,直接参与会试,但会试科考出来的官员,与同科进士一视同仁,不得优待。”

与科举同级的升学考核,这严苛程度简直甩地方学府几条街了,关键毕业后还不能跟地方学府样直接进入官吏阶层。

但不得不说,这样也确实能够得到货真价实的人才。

历朝历代,科举都是头等大事,基本很难出问题,出问题都是大问题,必定是官僚系统的全面腐败。

所以,皇城学府的升学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