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女诫(2 / 3)

在世人对于女子贞洁才会看的比天高,比命重。可世人鲜少知道的是,朱熹虽然赞成女子守住贞洁,但前提是女子可以生活自理。若是生活无依的孤寡女子,朱熹虽然赞成对方守节,但同样也不反对其改嫁新夫。因为朱熹是圣人,但圣人也是人,知道百姓疾苦,连温饱都难以解决,何苦强求人家硬撑守节呢”

陈蕙兰已经听得目瞪口呆,过了片刻才忽然抿嘴轻笑:“大王懂得真多,臣妾还当真不知道这些事情。”

聂宇跟着一笑,笑过又摇头:“懂得多也没用,孤能让王后相信,却不能让满朝文武信服,也不能让我大汉子民信服。”

话都烘托到这了,陈蕙兰很快意会了自家丈夫的意思,说道:“大王需要臣妾做些什么”

聂宇拿出一部《女诚》,笑着说道:“孤需要王后在《女诫》中润色加上几条,孤是汉王,这大汉的国主,那王后便是大汉国母。国母亲笔题写《女诫》就不再是单纯的律法强令,而是国母在为大汉的百姓妇女表率。”

说白了,聂宇可以强行下令改新律,但改完之后大汉的百姓读书人很有可能不买账。

不要以为皇帝君王的权力,真的就能大如天了,可以一言而定天下事。这天下也有很多事,皇帝下旨和军队杀头都解决不了的问题。

伪清刚窃据中原神器,曾经也下过命令,不许民间女子裹足。

是不是很惊讶

伪清居然还能办好事

这倒不是伪清自己要办,他们本来也无所谓,直到后来裹足的女子太多,已经影响到了农业生产。最离谱的是,许多满清贵族觉得自己已经入主中原,是人上人了,自然也该学一学人上人的礼仪,那就是裹小脚。

这可把满清贵族整傻了,连忙禁止全国百姓裹足,你们汉人自己裹足就算了,还带着他们满洲贵族裹足

然后……

不出意外,没有成功,禁止裹足和留辫不留头一样,全都遭到了百姓民间的激烈反抗。

甚至一些脑回路清奇的,干脆把裹小脚给绑定了民族大义上,认为男儿留不住头发,但女儿能留住小脚,那就是男儿降清,女儿没有降清。

精神胜利法了属于是!

聂宇吸取伪清的教训,知道这件事上强行立法严令,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因为百姓已经形成了心理习惯,大汉唯一的优势就只是大汉不是伪清异族,让百姓没有所谓男降女不降的理由。

聂宇这个汉王也不亲自来,他写《女诫》的话也没用,反而会让百姓和读书人产生逆反心理。那就只能让王后亲自去做了,王后为大

汉国母,有着母仪大汉天下的责任,所以办这件事名正言顺,就连读书人也说不出半句不是来。

就连要改什么,聂宇都想好了,女子贞洁确实应当重视,但人命关天,贞洁虚无缥缈,岂能盖过天,盖过性命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那就更是笑话,连圣人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何苦要求孤寡民女也能办到

除了这一条,聂宇还跟着补充一条:“女子裹足本就有伤天和,所谓男降女不降更是无稽之谈。女子裹足若是不降,那天下汉人都不剃发,难道就不算降清了若果真说男降女不降,那就应该男儿砍头,女儿砍腿,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轻易毁去者即为不孝,是不降还是不孝,就自己掂量着吧!”

陈蕙兰手中毛笔一顿,有些无奈笑道:“臣妾这么添写《女诫》,怕是日后天下的读书人,都得骂臣妾是个祸国殃民的妖后了。”

聂宇哈哈一笑,上前一把将陈惠兰揽入怀中:“是不是妖后,孤还能不知道吗”

……

王后亲笔添写《女诫》,实际上并不能拿来直接使用。因为聂宇和王后的文化造诣都不是很高,写写毛笔字还行,但能把《女诫》写的漂亮肯定不行,还得经过礼部官员的润色。

可就算如此,那也意义非凡,礼部只是负责扩充润色,把粗俗的文章变成文雅,但立意不会改变。

新《女诫》只要一公开宣发,必定会在大汉治下引起轩然大波。因为王后这个一国之母,居然反对女子贞洁大如性命,还鼓励女子抛头露面,孤寡无依的妇女勇敢改嫁,同时反对妇女裹足,认定裹足就是不孝不忠。

这些宣发出来,就连敢于直谏汉王的文臣士子,都得通通偃旗息鼓了。

因为他们是男人,《女诫》的事情他们实在不好去插手,还是要以堂堂仕林正统的身份,去跟大汉的王后辩经。

新《女诫》作为汉王的杀手锏,不在于刑律立法,而在于人心改移,连王后都认为女子贞洁不该大于人命,不该大于天命,那百姓肯定会潜移默化的盲从相信。

如此,《大汉新律》里面有关女子贞洁的律法,自然就没有再争议的必要。

之前会分出轻重两派,甚至分化出比较离谱的第三派,归根结底还是女子贞洁大于性命的儒家传统观念在作祟。

一旦有女子被调戏,哪怕没有被非礼,名声受损之下,也得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