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去。”唐皇李世民此刻只能将希望寄托于此。
袁天罡领命,随即离开朝堂,去寻陈茂生。
此时,吕洞宾从皇宫上方隐没于云雾之中,而整个长安城内,议论之声却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无人质疑吕洞宾的话语,百姓们议论纷纷,渐渐生出诸多怨气。这些怨气的产生,也在情理之中。
百姓们将怨气归咎于朝廷,归咎于李唐皇室。毕竟,欺世盗名的是李唐,增税加赋的也是李唐。
如今的大唐,正逐年走向富饶。可这富饶的背后,却是税赋的不断增加。
此前,随着一系列农作物的推广,亩产动辄可达千斤,许多百姓家中粮食堆积如山,无处存放。
见此情形,不少大臣纷纷上奏,建议可适量增加赋税。唐皇李世民也一一应允。
于是,税赋逐渐增多,且不断加重。原本的税赋,一次又一次地增加,直至如今,农民地中若亩产千斤,竟要上缴一半还多。
虽说相比以往,如今农民到手的粮食确实有所增多,但如此夸张的税赋比例,仍令人心惊胆战。
除了普通农民,一些佃户所受的剥削更为深重。在这种情况下,百姓们虽大多能吃饱饭,但地主和官府却愈发富饶,粮仓满溢。
甚至,有些地主家的粮食都因存放过久而腐烂。
这般赋税之下,百姓们能吃饱饭确是事实。但他们也清楚,能吃饱的前提是土地里的农作物足够给力,亩产足够高。
若是换做以往,如此高的赋税,恐怕无数百姓依旧要终年劳作,却终年难以饱腹。
过去,虽说赋税沉重,但好在能吃饱饭,百姓们倒也没什么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