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唐三藏师徒在车迟经历了许多,也成长了许多。他们的心态、观念或许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回到大唐,面对熟悉又陌生的环境,他们能否适应,确实是一个未知数。
与此同时,在某个会社之中,已经年至少年的方翰,正在给屋里的秀才以及贫寒学子灌输着思想。若说这是强行灌输某种思想,似乎并不恰当,倒不如说是他在向众人宣扬自己内心的理念。
他所秉持的理念,实则深深扎根于现代的思想土壤之中。只不过,现代的理念与古“零二零”代的思想,在某些方面有着微妙的相似之处。
就比如那“天下大同”的愿景,便精准地勾勒出了现代社会的某些特征。于是,方翰巧妙地将自己当下的理念,披上了一层“大同”的外衣。
然而,这看似传统的“大同”理念,其内核依旧是源自现代的思想精髓。
“大同社会,追求的是人人平等,人与人之间,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
“世间之人,皆具人格,且人格平等,无分尊卑。”
“身份的卑微,仅代表在社会地位上的差异,却并不决定人格的高低。”
“因此,那些行善积德、品行端正之人,人格高尚,理应受到众人的敬仰。”
“相反,那些作奸犯科、品行不端之人,人格卑劣,为人所不齿。”
“所谓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正是对人格与位格关系的生动诠释。”
在这间屋子里,聚集的大多是贫寒学子。即便有秀才,也并非出身名门望族,甚至有的出身颇为不堪。
但此刻,当他们聆听方翰的言辞时,却都流露出了相似的反应。他们既感到震惊,又深受触动,内心涌动着狂热的认可,甚至还夹杂着一丝微微的激动。这一切,皆因方翰的这番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