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历练(2 / 3)

意识到,将佛法传播至东土大唐固然重要,但若能在车迟国中也让佛法生根发芽,那将是更大的功德。

于是,唐三藏怀揣着这样的信念,毅然决定再次踏入车迟国。他的几个徒弟,虽心中各有顾虑,但见师父心意已决,也只得紧紧跟随。

然而,他们很快便面临了一个难题——如何渡过那宽阔无垠的通天河正当众人愁眉不展之际,忽然,通天河中传来了一阵低沉的声音。

“唐圣僧”那声音似乎带着几分惊喜与期待。

唐三藏师徒闻言,纷纷抬头四望,却只见河水滔滔,不见人影。他们低头一看,才惊觉河中有一只大白老鼋正探出头来,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那老鼋见唐三藏师徒注意到他,便摇身一变,脚下升腾起一股漩涡,将他托起,化作了一个背着龟壳的人身老者模样。

“车迟河神”唐三藏心中一惊,认出了这位昔日曾助他们渡河的神灵。

老鼋微微一笑,走上了岸,说道:“唐师父,没想到你们还真回来了。难道你们已至灵山,见了佛祖,而后又复返车迟”

这是他们取经归来后,遇到的第一个询问他们行踪的神灵。唐三藏微微点头,猪八戒则忍不住炫耀道:“不错,正是从雷音寺中归来。”

老鼋闻言,也是一笑,恭贺道:“恭喜唐师父得偿所愿,取得真经。”说着,他环顾四周,只见西河岸荒凉一片,无人烟,连根木头的影子都没有。

当下,老鼋便主动提出:“可是要过河小神正好可再助一臂之力。”

唐三藏师徒闻言,自然是求之不得。老鼋随即朝着通天河招手,发出了一些奇异的声音。很快,就有许多小小的百鼋从河中浮现,它们都是老鼋的子孙后代。

老鼋随口让一些体壮的后代留下,用来载唐三藏师徒过河。就这样,一行人踏上了老鼋及其子孙的背,开始了渡河之旅。

然而,在通天河上航行了许久,当行至河中央时,为首的老鼋忽然开口问道:“唐师父,昔年我带你们渡河时,曾托你代为询问如来佛祖一些事情,不知你是否已问”

一听这话,唐三藏忍不住和徒弟们面面相觑。他们到了西天之后,一心只想着拜佛和参见诸位菩萨罗汉,早已将老鼋所托之事忘得一干二净。若不是此时老鼋问起,他们更是想都想不起来。

眼看唐三藏等哑口无言,老鼋立刻就猜到了其中关窍,心中不禁有些失望。他微微一叹,说道:“常言道出家人不打诳语,唐师父为东土圣僧、佛门佛子,未曾想也是这般健忘之人。”

“既如此,那就于此别过吧。索性也已渡河大半,你们自行前往便是。”说着,老鼋身形一闪,消失在了通天河上。

那些原本驮着唐三藏师徒的鼋子鼋孙们,也纷纷翻身,深潜河中。唐三藏师徒猝不及防,纷纷落水。不过,唐三藏已经脱去凡胎,身躯非同一般,落水后并未沉底受淹。几个徒弟更是身手不凡,轻松浮出了水面。

孙悟空当即施展手段,带着众人一同脱离了通天河,到了东边河岸。只不过,他们的衣物和经文包裹都湿透了。

“唉!”猪八戒叹了一口气,“在灵山上,咱们光顾着高兴去了,却浑然忘了这些事情,还再经这么一遭。”

唐三藏更是心急如焚,连忙去翻开经文查看,担心不已。孙悟空在旁安慰道:“师父莫急,只要将经文晾晒一番即可。”

沙悟净默默做事,将行李包裹翻开,在大石之上晾晒起来。孙悟空则在一旁守护,以防不测。

“这也是一劫啊。”孙悟空望着天空,喃喃自语道,“吾等取经归来,乃是夺天地造化之功,可以与乾坤并久,日月同明,寿享长春,法身不朽。此所以为天地不容,瞧着吧,除了这等人祸,定然还有天灾!”

话音刚落,一阵狂风骤起,天色昏暗,雷烟俱作,走石飞沙。孙悟空却毫不意外,挥舞金箍棒,奋力抵御这等天地劫难。

就如同人要渡劫一般,他们这取经之路,也要历经足够的劫难才能圆满。不过有孙悟空在,这等天劫倒也难不倒他们。

一夜过去,劫难顺利而过。孙悟空却并未掉以轻心,他深知劫难必然还未全消,还会遇到更多的事情。天灾好渡,人劫却难防。尤其是身处车迟国范围之中,更是如此。

这样的想法刚在孙悟空心中生出不久,就见有几个打鱼的人在河边,瞧见了他们。

“和尚”一个打鱼人惊讶地喊道。

“不对,是前几年经过这里要去取经的和尚!”另一个打鱼人纠正道。

“是他们!”几个打鱼人一见到唐三藏师徒,反应就有些强烈。

这让唐三藏等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果不其然,一个打鱼人连忙跑回村子,一边跑着还一边喊叫着:“有和尚!有和尚!”

看那喊话的架势,俨然这是多么惊奇的事情一样。猪八戒忍不住担心道:“难道是车迟之中的律法有变,现在更容不得我等僧人了”

孙悟空看着那些打鱼人离去,不知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