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谋算(2 / 3)

“求佛的话,倒是可以去金山寺,那可是唐僧之前出家的寺庙。”

“而且,算算时间,唐僧都要取经归来了,说不定我还能见见唐僧呢。”

这样的想法刚刚在脑海中升起,陈茂生自己又立刻将它否定了。

“不行,要是出家修佛,那还要压下七情六欲,那我这穿越一趟,岂不是白费了?再不济,也要做个快意恩仇的剑仙才行。”

陈茂生脑海中想法纷飞,但大多数都不切实际,最后只能被一一搁置下来。

最后,陈茂生还是不得不面对现实问题,他决定去找到自己的爹,商量一下未来的出路。

“爹,我们不能这样一直下去了。”陈茂生一脸认真地对自己的父亲说道,“只是做个佃户,这辈子都不会有什么出息,我们还是搬去长安吧!”

“只有在长安城,才有更多机会。”陈茂生苦口婆心地劝说着自己的父亲,希望他能离开陈家村,去大唐皇城长安之中居住。

在他看来,只有那样,才能够得到更多的机会。

然而,没想到,这个提议刚刚提出,立刻就被其父陈实给否定了。

“不行,若是去了长安,我们的土地怎么办?”陈实皱着眉头,严肃地说道,“即便不进行耕种,也要按时上交赋税。”

“除此之外,若居长安,还要有诸多准备。”陈实语重心长地劝说着儿子。

陈实的话,给陈茂生上了一课。

陈茂生这才知道,这时候的唐朝,有着完善的“户籍制度”。

只不过,这样的户籍制度,在陈茂生的眼里,却显得相当落后。

当时有“百户为里,五里为乡。村坊邻里,递相督察”的说法,描述的便是这户籍制度。他们的户籍,就在陈家村,属于农籍。想要改变现状,谈何容易啊!在陈茂生看来,如今大唐的户籍制度实在太过陈旧,处处透着不合理。

实际上,就当下这个时代而言,大唐的户籍制度已经算是较为完善的了。可陈茂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看法,是因为他来自现代,早已习惯了现代那高效且先进的制度体系。所以,大唐的户籍制度在他眼中,自然就充满了落后的色彩。

然而,即便如此,陈茂生也只能选择去适应。毕竟,他不过是个平民百姓,户籍上明确写着“农”字,属于农籍。既然是农籍,那就得按照规定缴纳相应的赋税。倘若他想迁往城市,这户籍可不是那么容易更改的。

也正因如此,当陈茂生提出想要搬迁到长安城时,他的父亲陈实立刻就阻止了他。

“即便如此,也总归是有办法脱离现在的户籍的吧。”尽管面临着重重困难,陈茂生却并未感到沮丧,心中依旧怀揣着努力改变现状的想法。这典型的现代思维,让他习惯主动寻求改变,而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

“若是你能在科考中取得佳绩,那么户籍自然能够更改,为父也能因你而沾光。”陈实这位土生土长的大唐人,对自己的儿子寄予了这样的厚望。

陈茂生自然明白父亲的心思,也听出了父亲话语中的期待。他不禁无奈地摇了摇头,实在不忍心打破父亲的幻想。毕竟,他心中早已有了别的打算,放弃了科考做官这条路,转而追求求仙问道。只是此刻,他只能用其他理由来敷衍父亲。

“我们可以前往长安,在那里做些小买卖,同样能够过得很好。”陈茂生说道,“以我的年纪,若要参加科考,还得等上好些年。倒不如趁着这段时间,先改善一下家庭的环境。”

“而且,去了长安城,那里的环境或许对我的学习更有利。”

“古有孟母三迁,如今我们也可以效仿,搬到更好的地方去。”

陈茂生这一番话说得头头是道,终于将陈实说服,让陈实下定了决心。

陈实虽然是个农民,但因为有个被称作“神童”的儿子,这些年来他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凡事都以儿子为重。所以,当陈茂生提出这些理由时,他实在无法拒绝,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

“好,为父就听你的。为了你的前途,我们搬迁到长安城去,在那里寻找谋生的机会。”

陈茂生点了点头,安慰父亲道:“放心吧,爹。以我的能力,我们去了长安,日子肯定会比现在过得更好。”

对于这一点,陈实倒是毫不怀疑。自从有了陈茂生这个儿子,他们这个家庭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尤其是陈茂生“觉醒”之后,提出了几个建议,陈实照做之后,家庭的处境已经好了很多。如今,他对这个神童儿子的能力更是深信不疑。

大唐的户籍制度,在当下这个时代还算说得过去,而且实行的是“均田制”。但从长远来看,也正是这条户籍制度,在大唐逐渐壮大之后,也成为了它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这是后世许多历史学家经过研究得出的结论。

“户籍……我和妹妹如今成了流民,原本的户籍早已不复存在。”大唐边缘的一座城市里,一个小小的乞儿正坐在路边,他的手上还拉着一个怯生生的小女孩,两人都衣衫褴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