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152柿饼闲谈【二合一】(2 / 3)

秦时记事 荆棘之歌 6594 字 1个月前

些,切片后沸水焯烫,然后晾晒即可。

但一来,如今没有塑料袋,做不到完全密封,晾干后的柿片仍保有20%的水分,很容易坏掉。

二来,晾晒过程中还要看天气,若天气不好,潮湿或有雨水,发霉长毛也是正常。

至于烘干……

如今园林山地皆属大王私有,或称国有,百姓上山砍柴打猎,还得贵人允准、或者交税。

日常用柴连生活用都不一定能覆盖,更别提【烘干】了。

什么穿越秦汉做猎户,贤士,逍遥天地……不可能的。

相比之下,卖新鲜柿果虽然便宜,可也没多少成本。若要卖出去,总能看到钱到手的。

这是本土软柿的一大特征了,不成熟有涩味,成熟后又一碰就破。

百姓们尽管知道存放到年节时会涨价,可却也无可奈何。

生柿倒是能多放一段时间,但它需要别的能释放乙烯的果子来催熟。若是过了季节,别的果子也没了,那涩味就更难去掉了。

到时,损失还会更大。

至于更利于运输和保存的脆柿,则要等到后世慢慢选育培养,这才能出现。

如今秦国却是没有的。

而催熟的那些果子,成熟期跟柿果差不多,甚至更靠前一些。

比如之前妇人们所说的梨果和苌楚,梨果又称【檖果】【梨】,苌楚就是【猕猴桃】了,基本成熟期都在农历4-8月,柿子却在8-9月。

若再多耽搁一段时间,连催熟之物都找不着了。

秦时点点头,随口道:“催熟柿果,其实用萍婆果或者甘蕉也行。”

即,苹果与香蕉。

这两样催熟效果应该更好,释放乙烯会更快更浓,能更快更稳定的催熟柿子。

但考虑到驯化因素,秦时说的仍是保守。

“萍婆果?这个我知!我娘家嫂嫂田地里就有!今秋我就去求两枚回来试!”

“贵人连这也知!是咸阳城的秘方吗?”

“听闻贵人们都有家传……”

“嘘……”

“这甘蕉是甚么?”

“未曾听过,是不是专供给咸阳宫的?”

萍婆果类似还未完全驯化的苹果,跟梨子一样都是中国自有的品种。

但在秦国,这东西又小又酸又涩,跟【苹果】完全没有一点干系。

要等【丝绸之路】后才会带回来各种【萘果】,各种种植改良,这才越发趋近于苹果。

至于后世日常能吃到的那种,要到清朝才能引入国内。

再说甘蕉,就是香蕉,以如今的交通,百越之地的水果,可能这些平民百姓终其一生都见不着。

但没关系,知识的种子总在不经意的言谈中渐渐留下。一时应用不上也没关系,能多谈两句,说不得就能给予别人一次机遇。

乌籽在旁默默看着,原本谨慎的妇人们逐渐高声起来,谈话间也慢慢放松且随意。

而秦君坐在高阶上静静听着,时不时说上一两句,大家便又有更多讨论。

虽略显杂乱无章,还带着嘈杂,可似乎又有许多细节说了出来。

再看一侧毫无存在感的刀笔吏,此刻二人埋头飞速书写,额头都已隐隐生了汗。

她似有所悟。

而高阶之上,秦时一直追问到十点多钟,而后看看腕表,又看看自己在构皮纸上简单记下的几个关键点,这才说道:

“今日叫你们来,是因为我曾吃过一种柿饼,耐储存,且格外甘甜,又不费钱。”

“若你们能学到,待来日托人贩入咸阳,或豪商,家中也能多一份收入。”

“不知可有人愿意尝试?”

那自然是有人的!

第1个得赏的小小女童大胆发言:“贵人!我虽年龄小,可日常也帮阿母做事的,我愿意尝试!”

“这柿饼做好了,可以卖给贵人吗?”

秦时笑意柔软,眸光却湛亮:“好大胆爽快的女郎!你叫什么名字?”

女童脆脆道:“我叫丑儿!”

秦时点头:“好,丑儿!九月末我会遣人来频阳收购柿饼,若你有做出的,尽管前去!”

“赤女,记下此事,记住丑儿的户籍和名字。”

“诺。”

名叫丑儿的姑娘果然开心起来,不顾身侧母亲的担忧,她大胆道:“贵人来收,会给几枚半两?”

秦时说道:“若你果然能制成那样甘甜且耐储存的柿饼,一斗,我出80枚。”

80枚?!

此话一出,众皆哗然。

但秦时却觉得正常,一斗鲜柿卖到咸阳城都能卖出8枚秦半两,要四五斗鲜柿试才能出一斗柿饼,这个价格只能说是公道,并称不上昂贵。

更何况,百姓还要十税一。

最重要也最无奈的是,软柿,其实也不适合做柿饼。

软柿做的柿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