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民心觉醒的艰难过程(1 / 2)

京师,魏昶君如今正在伏案批阅文书。

烛火正被夜风吹动得忽明忽暗。

案头堆叠的卷宗上,墨迹未干的朱批刺眼,映得他眼底泛着冷光。

门外忽传来敲门声。

“进。”

他声音低沉,笔尖未停。

夜不收匆匆推开门,身上还沾染着几分风尘仆仆之感。

“禀里长,岭南夜不收第三队百人卫赵鹰复命。”

岭南,如今红袍六军正在组织人手调动世家缙绅迁移。

“说。”

魏昶君头也不抬,朱笔在哈密卫屯田几个字上停顿。

“是。”

赵鹰嗓音沙哑如刀。

“潮州府林氏全族二百一十七口,已押至哈密卫。”

“该族原占良田八千亩,私设盐场三处。”

“现编入屯田营,负责丝绸商路驿站修缮。”

魏昶君朱笔悬在半空,指尖敲打着桌案。

“百姓现在如何了?”

“起初有老农跪送,哭喊林老爷恩德。”

赵鹰低声汇报,魏昶君也没意外。

第二批组织迁移的世家缙绅,基本上都没有太过欺压百姓,百姓们有这样的反应也在情理之中。

尤其是一批百姓长年在世家缙绅的掌控之下,思想已经固化,此次迁移声势浩大,他们也难免会想到自己之后生活是不是会更加艰难。

夜不收赵鹰还在继续汇报。

“如今岭南林氏在哈密卫屯田三年,也是颇有奇效。”

魏昶君指尖轻叩舆图。

“如何?”

“林家的老狐狸,初到哈密时绝食。”

“待见了天山水浇灌的棉田,倒是好了许多,现领着族中子弟开凿坎儿井二十里,引水灌溉棉田五千亩。”

“比江南棉更柔更长!”

马顺从怀中掏出账册。

“仅一年便产出长绒棉三千担,经河西走廊销往关中,价比丝绸,林氏次子林延宗更组建驼队,以棉布换回西域良马三百匹。”

“除此之外,青石子总长已经完成基本调动,现民部官吏张焕将林家盐场改为荔枝烘房,制成荔枝干北销。”

他自怀中掏出一包蜜饯。

“这是新样品,比鲜果价高五倍。”

“因为当地开始大面积组织百姓修筑道路,港口,蜜饯的销路也开始逐步提升,现在算是当地百姓的主要收入来源。”

烛光映得蜜色果肉晶莹透亮。

魏昶君拈起一块仔细观察。

后世的岭南主要经济来源中,水果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不过因为当前的交通还在发展中,因此只能保证水果做成蜜饯,才不会损坏。

“张焕做的不错。”

此次迁移世家缙绅,不仅仅是红袍军的事,民部那边也必须积极配合。

现在没了世家缙绅大肆囤积财富,反倒能让当地的经济迅速发展。

小小一个荔枝蜜饯,背后带动的是道路修筑建设,果农,蜜饯作坊,运输行业,商行等多方面的蓬勃发展,背后能带动的经济方向极多。

这也是魏昶君之前为何坚持要将所有世家缙绅迁移的原因之一。

时代的发展,必须要挪开既定的大山。

话音未落,一名夜不收再度敲门。

“报,衡州刘氏三百零九口抵哈密卫。”

“该族垄断茶山万亩,现于边陲负责棉纺作坊。”

“衡阳民部官吏周勉......”

夜不收声音急促。

“茶农如何?”

魏昶君打断他,眼底闪过一丝期待。

哈密卫等地自古日照充足,种植棉花的优势得天独厚,这个他倒是了解,不仅如此,后世当地发展的最好的水果,如今也随着道路基础建设正在逐步提上日程。

但他更关心的是衡阳此地空出来的市场能让百姓得到什么利益。

“组建合作社,茶砖一路北上销售。”

夜不收呈上一盏青瓷。

“除此之外,当地民部官吏还带着百姓新建瓷窑专烧茶具,以茶瓷换皮毛。”

魏昶君摩挲着盏底红袍监制的戳记,指尖在釉面纹路上游走。

“咱民部和天工院的手艺倒比刘氏更精。”

瓷器和茶叶。

魏昶君深吸一口气,默默思索着。

这两样东西很重要。

之后也是他准备打开世界市场的重要商品,现在当地百姓能得到发展,算是预备投资了。

那名夜不收继续开口汇报着。

“另外,衡阳迁走的缙绅刘氏,如今在哈密卫已经发展的初具规模。”

“当地有另外三个缙绅氏族,在红袍军民部官吏的带领下,已经建立起了交易集市,种植棉花的面积达到三千亩左右。”

“只是当地道路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