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变革到底(1 / 2)

风雪愈大,吹的马背上的李大牛睁不开眼睛。

李大牛甚至记得娘在自己小时候总是告诉自己。

要遵纪守法,不能做错事,不然官兵就会抓走你。

可他记得清楚,不是这样的。

那一天遵纪守法了一辈子的爹娘,被大明官兵冲入院子里,抢走了所有的粮食,官兵们挥刀的眼睛,像是在看鸡鸭。

十六岁的自己抱着爹娘还没凉透的身躯,叫的声音嘶哑。

“娘,咱不是没做错事吗?”

可到底没人回应他了。

那时候,他才终于意识到,陪伴了自己十几年,养育了自己十几年的爹娘,再也不会和他说一句话了。

若是天下当官的都按这语录上来呢?.想到这里,李大牛像是疯了一样,咬着牙狠狠抽了马一鞭子。

马儿嘶鸣着冲进风雪,背上的红布像一面旗帜猎猎作响。

红袍军会是天下最好的军队,他也是其中的一人啊。

吴三桂接到《红袍语录》时,正在攻打襄阳。

传令兵单膝跪地,双手呈上那卷被汗水染上的文书。

“又是什么新花样?”

吴三桂皱眉叹息,展开竹简,身旁的祖大寿凑过来看。

两人越看脸色越凝重,最后竟一时无言。

“见到百姓先问好,切记不能凶巴巴......”

祖大寿瞠目结舌。

他打了一辈子仗,哪里见过当兵的向百姓问好的道理。

“还不能凶巴巴......”

祖大寿手足无措的看向吴三桂,眼底疑惑。

第二天清晨,营帐外忽然传来整齐的诵读声。

吴三桂甚至还没和祖大寿思考出对策,掀开帐帘,看到数百士兵站在校场,一个京师便已编入安定军的启蒙百人师正带着他们一条一条学习。

“变革到底,天下为公!”

将士们的吼声震得树梢积雪簌簌落下。

阳光映照下,那些曾经麻木的脸上竟泛着奇异的光彩。

“疯了......都疯了......”

祖大寿声音发颤。

“这些老兵油子居然真信这个?”

吴三桂死死攥着文书,指节发白,他当天下午便亲眼看见,两个红袍军士兵把刚缴获的银两悉数上交,只因为语录上写着缴获归公,更可怕的是,他们眼中没有丝毫不甘,反而充满自豪。

两个老兵油子六七年前还在边军抢过百姓家的鸡呢,如今走的时候脖子昂的老高。

“咱也没想过,原来咱还能当一次好兵。”

“军营那边的大娘都不叫我军爷了,叫我孩子,今早还给了一个馒头呢,我没要。”

两人离开的时候脸上骄傲,吴三桂这辈子头一次见。

这不是寻常的思想教导,吴三桂深吸了一口气。

那位里长,要改的是人心。

此时,一个满脸冻疮的老兵蹒跚走过,怀里抱着刚领到的粮食。

看到吴三桂,老兵竟挺直腰板行了个礼。

“总长,今日俺按语录上说的,帮老乡修了屋顶,老乡哭了,说从没见过这样的兵......”

四十多岁的老兵脸上挂着的笑意藏都藏不住,他脑子里还是刚刚看到的画面。

那家昔日穷苦的佃户家,七八岁的少年学着自己的模样站得笔挺,还羡慕的告诉自己,以后也要当红袍军。

他这辈子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成为那些半大小子的榜样,于是那时候,自己只能不知所措的笑骂了一句,兔崽子。

吴三桂勉强点头,待老兵走远后,才深深看了一眼手里的红袍语录,终于只剩下苦笑。

王老五蹲在战壕里,借着篝火的光亮反复摩挲着文书。

这个四十岁的铁匠加入红袍军前,给大户人家打了二十年农具,却连自己的锄头都买不起。

“王哥,第三条啥意思?”

年轻的赵铁柱凑过来,手指点着缙绅如豺狼那行字。

毕竟无论是缙绅还是豺狼,笔画都有点太多了,赵铁柱才刚学了几个月的字,哪里看得懂,可他就是想知道。

“就是说那些穿长衫的老爷们,心肠比狼还狠。”

王老五声音沙哑。

“不过里长也说了,不是每个穿长衫的都该死的,要分辨对错......”

赵铁柱懵懂的跟着读了一遍,转而指着下一条。

“那百姓似爹娘呢?”

王老五脸色忽然柔和下来。

“这是说咱们当兵的要把老百姓当自己爹娘伺候,你想想,要是你老娘饿得皮包骨,有当兵的给她一碗粥......”

两人正说着,十人卫吹响了集哨。

今天他们要攻打城南一个大户,据说那家地窖里藏着够全县人吃三个月的粮食。

冲锋时,王老五跑在最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