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登州府最近的大城,赫然是蒙阴。
是的,经过几度发展,如今蒙阴城坐拥棉纺织水利工坊,铁骑锻造流水线,养殖核心玉皇庙镇,已经从昔日下品县城发展至如今不输于普通州城。
流动人口暴增,商队往来不绝。
流民张丰年彼时带着女儿抵达,瑟瑟发抖,看着眼前画面。
官道距离蒙阴城十里外,便已彻底被扫清积雪,方便商队往来。
衣衫单薄的张丰年只觉得相比之前,道路好走许多。
如今他们已经没有田地,与流民无异,这才决定要来青州府搏一搏。
跟着张丰年的还有十几名登州府大石乡乡亲。
彼时还没到蒙阴县城,便被路边设立红袍军关卡拦住去路。
“诸位乡亲,可是从登州府而来?”
张丰年看着眼前魁梧军户,壮着胆子颤巍巍开口。
“老儿听登州府那些军爷说,可来青州府寻些工做......”
出乎意料,这些红袍军和之前登州府那些常年被欺压,动辄贪婪的军爷似乎不一样,性格十分温和,对待百姓也是口呼乡亲。
“不错,诸位可有田产?”
“吾蒙阴城如今便在招工。”
“只是如今招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无田地者,可签订五年契书,加入矿山,棉纺织作坊,铁匠作坊,学习技术,工钱按岁增长,每年增加半成银子。”
“第二,佃户,可按一年签订契书,由矿山,铁匠作坊等发放最低五十斤粮食保户。”
“第三,有田地农户,农闲时签订契书三月为限,按日结算银两,粮食。”
“凡加入工匠作坊,矿山等地为工,每日供应粮食两斤,旬日一次荤油汤,土豆粉条白菜轮换,逢年过节赠粮食,腌菜,菜油不等。”
张丰年愣住,身后十几名乡亲也愣住。
“真......真的?”
憋了半天,大雪中,张丰年一行人涨红了脸。
有人激动看着,攥紧拳头,狠狠吐出一口气。
他们都是大石乡主动走出来的,但是村子里还有许多乡亲不愿意相信,宁愿在登州府等待被大户人家选做奴仆。
在他们看来,来到青州府等地,人生地不熟,说不定便会客死他乡。
这些主动前来的乡亲们,在他们眼中也不过是来送死的。
但凡有一点希望,谁愿意背井离乡?
可谁都没想到,就是他们这批佃户,流民,竟能得到这么好的差事!
有饭菜,还发放新衣。
最重要,不必签订卖身契,甚至有土地的农闲时候也不必在家等着,还能赚取一部分银两。
这等工匠,便是吃朝廷饭的,也不过如此了吧?
“那,那这工钱,如何结算?”
还有人勉强保持清醒,小心翼翼询问。
随后苦笑。
他们害怕被人骗,可转念一想,他们还有什么可骗的?
“诸位乡亲放心,以上行当,工钱都是红袍银号代为发放,诸位按鱼鳞册登记造册,便可以手持单据前往,随时领取工钱。”
“若是短期契书,更可以每日领走现银。”
“这红袍银号,在青州府,东昌府等地,便是官府开办,绝无拖欠工钱之虞。”
一时间,张丰年几人有些恍惚,晕乎乎被带到矿山。
直到张丰年西先签订短契,领取到首日工钱,这才激动的回过神,痛哭失声。
“囡囡,爹有银子了!”
“咱们能好好活下去了!”
与此同时。
来县。
做为最早出现工业雏形之地,此地矿山,铁匠作坊异常发达。
许多百姓冲着矿工书院和矿工医馆,纷纷加入匠籍。
但也有许多农户处于观望状态。
毕竟流传了数千年,手里有田地,才算衣食无忧。
这是能代代传承下去,保子孙后代不被饿死最重要之物。
现在刘家村,很多刘氏宗族人都在族老带领下看着新告示。
“铁匠作坊,每招纳一名族丁,不仅按月通过红袍银号发放工钱,甚至还会给予族中二十两银子用于修缮宗祠?”
族老年纪老迈,呼吸却不由急促。
刘家村这些年穷惯了,宗祠虽未倒塌,但也摇摇欲坠,破败不堪。
宗祠兴盛与否,代表着刘家村刘氏家族是否兴旺。
他们很看重,但实在是穷的拿不出钱财来修缮。
直到看到眼前告示。
不少宗族之人也惊叹看着,攥紧拳头。
“吾等愿往!”
“饭食从月钱中扣除之后,还有多的,反正如今农忙,何不前往试试?”
最终二十多名刘氏宗族青壮结伴造册,开始加入新扩增铁匠作坊。
当大量粮食和银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