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洪武六年(5 / 7)

归义非唐 北城二千 14547 字 7天前

洛阳。”

“好……”

二人简单交流过后便各自分开,而官员们也很快打听到了刘烈的身份。

对于这个“曹远仁”,他们下意识便将他猜向了曹茂,都以为是曹茂的子嗣。

刘烈倒是不予理会,只是回军营好好洗漱休息了三日,随后便在营门走上了张延晖的车驾。

在他上车后,车内坐着张延晖,而张延晖则是打趣道:“只见到某,是否有些恼怒?”

“并未。”刘烈佯装镇定,随后主动改换话题,说起了自己要从吏的事情。

“汝去过南边,便亲自与某说说,某从吏该往何处去?”

面对刘烈的这个问题,张延晖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打探得来的消息说道:

“北方虽然连续数载大旱,但毕竟距离两畿较近,朝廷控制最强,因此都察院在这些巡察力度最大,官吏谨小慎微。”

“江南及剑南道和山南道也基本如此,所以汝若是从吏,去这些地方并不能积累太多经验。”

“倒是剑南道南部和黔中道、岭南道,这些地方因为地处偏远、资源较少而争斗不断,如若是要前去历练,某倒是推荐去黔中道和剑南道南部的雅州、戎州、黎州。”

“不过这些地方恐有瘴气,恐怕陛下不会准许汝前去……”

张延晖将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说了出来,可随着他不断解释,刘烈反而坚定了要去南边的想法。

“某知道雅州和黎州,它们虽说多山林而山瘴不断,可人口稠密之处与北边无异。”

“实在不行,某便去嘉州,听闻嘉州曾被南蛮所寇,至今都未恢复昔年富庶。”

“某去嘉州治县衙当差,阿耶定然会同意……”

刘烈有着自己的想法,张延晖见他已经决定,便没有说什么令他气馁的话,而是与他说起了这几年下乡从军的趣事。

在二人畅聊的同时,车队已经驶出了高昌城朝着东南方向改名为柳中的六种县赶去。

以车队的速度,每日走四十里路,起码四个月后才能抵达洛阳。

如果遇上车队中亲眷因为舟车劳顿而倒下,那更是会在半路耽搁好几个月。

如今是三月,西域还略微有些寒冷,官道两侧偶尔还能看到冻霜。

等到了四月下旬,天气便要开始变得燥热了,但好在那时他们差不多已经进入河西,不至于那么干燥了。

这般想着,车驾经过大半日的行驶,最终将上千人的车队停在了柳中县外,而刘烈他们则是在城外的驿馆中休息起来。

下车时,刘烈与张妙音在张延晖的介绍中碰面。

十六岁的张妙音肌肤如羊脂玉般白里透红,眉眼如画,难怪成为西域闻名的女子。

与之相比,刘烈皮肤黢黑如老农,若非五官出众,只怕会被人误认成驾车的马夫。

二人没有独处的时间,只是在张延晖介绍下打了个照面,随后便匆匆分开。

翌日车驾再启程时,张延晖则是将刘烈直接安排到了与张妙音同乘。

虽说刘烈在朋友面前有些大大咧咧,但真把他安排到与张妙音同乘后,他却憋了整整一路。

期间除非张妙音主动向他开口询问河西和陇右的事情,其他时候他都沉默寡言。

好在随着时间推移,当车驾进入河西后,刘烈的话渐渐多了起来。

他为张妙音介绍着河西的风土人情,哪怕他从未来过,但在临州时的那些兵卒大多都是山丹旧卒,他们与刘烈讲过各自家乡的风景,而刘烈则是将这些故事都记了下来。

曾经的故事以风景的方式出现在眼前,便是空气中略微燥热的风,此刻都显得那么的柔软。

只是相较于他们的从容,与大汉隔海相望的渤海国则是随着商队往来,渐渐感受到了来自中原的压力。

“铛、铛、铛……”

六月,随着气温转暖,中原的消息也经过商道送到了渤海国的上京城(宁安市)。

渤海国以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为行政规划,疆域东至日本海,西接契丹,南邻新罗,北达黑水靺鞨,人口二百余万,常备兵马十万。

尽管渤海国自称为海东盛国,但看似巨大的疆域里,只有上层人才能居住在城池之中,其他地区的靺鞨人只能生活在名义为城池,但实际上却是乡村的地方。

那些地表上的屋舍,基本只有城池内及城池四周的上层人能居住,普通的靺鞨人则是住着半地穴式房屋,依旧过着渔猎生活。

正因如此,渤海国的贫富差距可谓巨大,周长二十余里的上京城将忽汗水(牡丹江)南岸的广袤平原占据了大半。

城内佛寺随处可见,民居多为石块夯土垒砌而成,铺设稻草便是平民居所。

这样的屋舍足有近万座,基本分布在占地广袤的外城,而周长不过四里左右的内城中则是相对豪华不少。

此处的屋舍基本都是砖瓦结构,居住的也多为渤海国的贵族。

在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