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洪武二年(4 / 7)

归义非唐 北城二千 15218 字 7天前

砚墨。

如今只是供应书本和教习,而罢黜纸笔砚墨,结果就是剩下了上百万的度支。

不过朝廷停罢纸笔砚墨和学子口粮后,关西诸多官学的入学率也大大降低。

曾经一年入学五六万,而今却只有不过两万余人。

正因如此,关西诸多官学都出现了教习冗员的事情,起码能从原本两万六千多人里分出五千多人来关东授学。

以关西近千万人口治下官学规模来看,李衮师口中的十万人肯定是超标的。

在刘继隆看来,八万多教习就已经差不多了,且是囊括了从入学到毕业所需的所有教习。

对此刘继隆倒也不觉得庞大,只因为如今的关西,在未来三年时间里,大约每年都会毕业五万多学子。

三年过后,这种情况就会结束,因为刘继隆就是在两年前宣布停罢学子口粮和纸笔砚墨的,入学学子数量也是那个时候大大降低的。

自己只需要先把这三年时间的学子安排好,让他们去充当衙吏、乡正、巡检、军吏,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就足够。

眼下的南方虽然已经在朝廷掌控中,但地方衙门中大部分还是当地豪强和旧唐遗留的官吏。

等这三年时间过去,这些官吏也该随着时代浪潮拍打而退出衙门,让新生力量掌握权柄了。

“五军都督府裁军施行的如何了?”

刘继隆主动开口询问,作为五军都督府代表前来的尚铎罗对刘继隆作揖道:

“臣中军都督府左大都督尚铎罗回禀陛下,眼下除岭南道外,诸军皆已按照朝廷编额裁汰完毕。”

“岭南道本该置兵四万五千,而今虽几次裁汰兵卒,但仍有六万六千余战兵,且如此多战兵已经适应岭南情况。”

“此外,岭南道另有屯兵八万二千,均按陛下所定的屯田折冲府制度,在岭西、岭东、安南置六十一个屯田折冲府。”

“然屯田折冲府授田不足,尚需开垦数年才能满足,都督李阳春奏表朝廷,望朝廷蠲免岭南五年屯粮。”

尚铎罗话音落下,群臣纷纷沉默下来,而刘继隆则是在思索。

他所制定的屯田折冲府是加强版的卫所制,这种制度在几个月前经过他修改后,如今的情况是每个屯田折冲府额定一千三百五十户,每户出一人做屯兵。

普通屯兵每年领钱八贯,发屯田五十亩,享受十税一的待遇。

每府选四百人为战兵,负责折冲府境内防区的缉捕盗寇和防备工作,每年领钱八贯,额外发粮六石,同样发屯田五十亩,享受十税一待遇。

此外,折冲府内设武学一所,供屯兵子弟免费读书,纸笔自出,可参与科举。

在天下初定的情况下,屯田折冲府还是很吃香的。

毕竟强大的势力都被正军解决了,他们只需要负责对付对付小股盗寇和协助正兵防御作战就行。

正因如此,岭南道募屯兵的工作并不难,尤其是在大批北方移民迁入的情况下,募兵更是十分容易。

六十一个屯田折冲府散落在岭西、安南、岭东等地,看似只有八万人,可算上他们身后随军的亲眷便有三四十万人。

在这三四十万人涌入的情况下,朝廷对于岭南道的掌控也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高。

曾经岭西数十个土蛮羁縻州,如今被汉军解决大半,其它要么继续坚守,要么表示臣服,还有的则是选择逃入不适合耕种的岭西北部。

如果能继续坚持二三十年,届时就可以将岭南道的这些屯田折冲府裁撤,而有了耕地和家产作为寄托的这些屯兵,也自然不会选择逃离适应了二三十年的岭南。

想到此处,刘继隆对尚铎罗开口道:“蠲免岭南道屯田折冲府五年赋税,此外令李阳春继续增募屯田折冲府于岭南、岭西等处。”

“此次流配地方的逆民,若有罪刑较轻者,可在各处置屯田折冲府,数量由五军都督府勘定。”

“臣领旨。”尚铎罗领旨作揖,刘继隆随后继续看向众人。

尚铎罗见状,则是继续补充说道;“启奏陛下,今日辰时河北都督使司送来捷报,我军于九月十二日收复营州失地,契丹留驻营州四千余兵马尽殁。”

刘继隆并未因为此时而惊讶,毕竟河北、河东两道的汉军拥有火炮。

虽然数量不多,但打个被契丹占据的营州还是轻轻松松的。

“论功行赏,置兵五千留镇营州,于平、营二州间设屯田折冲府若干,调正军与屯田折冲府互为犄角。”

“朕闻榆关外有长道,然皆为滨海涂滩,不易行军。”

“若设屯田折冲府若干,以山石泥土填平涂滩,围堰抽水改为良田,则日更为便宜朝廷日后通往辽东。”

他根据自己的记忆,想到了辽西走廊在北宋初年形成雏形,而眼下距离北宋初年不足百年时间。

不出意外的话,由于全球气温变冷,海水倒退,辽西走廊已经从海底退化为了海滨滩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