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洪武元年(5 / 7)

归义非唐 北城二千 14899 字 7天前

,同时也对他要面对如此复杂局面而充满了担忧。

若是他能年轻二十岁,兴许他能帮助这位陛下,将这些繁杂的事情梳理清楚。

可是他已经七十有五了,便是走路都需要扶着人,更何况理政呢

若非刘继隆恩典他可以随时乘小舆出入宫中外廷,他恐怕连走到此处都费劲。

想到这里,张议潮眼底从满意与担忧,渐渐转变为惋惜。

他的变化,刘继隆看在眼底,而他则是伸出手主动为张议潮倒茶,同时笑着说道:

“朝政确实艰难,但只要耗费心力,始终能将朝政抽丝剥茧的理清。”

“郡王要好好照顾身体,起码要看到天下彻底安定,某汉人重振武功才行。”

面对他的这番话,张议潮摇了摇头:“臣老了、恐怕是看不到了……”

他这番话不是搪塞刘继隆,而是他确实能感受到,自己的身体是一日不如一日了。

不过能在去世前看到天下安定,这也足够令他释怀了。

他自河西举义兵,为的就是想看到河西太平。

只是东进过后,他才知道中原乱象更甚河西。

若非有眼前之人横空出世,他不知道这天下还要乱多久。

这般想着,张议潮缓缓朝着刘继隆作揖道:“家中诸子性格如何,陛下想来也十分清楚。”

“待臣去世后,还请陛下莫要与他们见识……”

刘继隆闻言,端起茶杯的举动稍稍停滞。

从张议潮这话,他听出了张议潮似乎是真的在托孤,这令他有些感慨之余,更多不舍。

“郡王好好照顾身体,朕还希望见到您与交河郡王再会面之景。”

张议潮闻言哑然失笑,尽管他也想再见见自家侄子,但……

他没有回应刘继隆,只是试图撑着身体起身。

只是他似乎真的老了,撑起身体的速度十分缓慢,令他自己都感受到了难过。

虽然最后撑起了身体,可身体却不听使唤的摇晃了起来。

不等他反应,温热的大手扶住了他的胳膊。

待他看去,却见刘继隆已经起身,扶住了他的胳膊,表情带有几分难过。

“朕扶郡王出宫。”

刘继隆不给张议潮拒绝的机会,扶着张议潮向殿外走去,而殿外的小舆已经准备好了。

二人先后走出宫殿,待宫中宦官低着头等待侍奉,刘继隆才缓缓松开了手。

张议潮见状,微微朝着刘继隆躬身:“臣谨退……”

“郡王好好照顾身体。”

这是刘继隆在今日见面后,第三次让他好好照顾身体。

张议潮还是没有回应,只是乘坐上了小舆,由宦官拉拽往宫外走去。

刘继隆站在殿门前,望着小舆渐行渐远,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在他眼底,老去的不止是张议潮,而是昔年他们这群跟随张议潮举义兵收复失地的归义军将士。

“陛下,这是太子令人送来的手书……”

敬翔的声音将刘继隆从回忆中唤醒,刘继隆醒来看向敬翔,随后从他手中接过了手书。

【陇右道临州狄道县孝男刘烈,谨奉书于陛下座前】

手书封面,刘烈中间显然还有一颗字,但被人涂掉了。

刘继隆知道这是大郎君在怪他擅自改了他的名字,有些感叹和心虚,但还是将信给拆开了。

【阿耶尊前:儿烈叩首再拜】

【闻陛下新承大宝,建号改元;儿虽在边陲,亦当舞蹈称庆;然御笔擅易儿与诸弟名讳,未审圣意何在伏乞垂示。】

【近诏天下庠序子弟,皆令下乡从军;儿拟俟今岁课业毕,偕同窗赴龟兹下乡。】

【奈学官以陛下故,竟不批允;倘蒙赐手敕一道,庶几可行。】

【阿娘旧疾,比来康泰否】

【诸弟妹虽俱无恙,然课业勤惰殊异;尤以二郎轻浮失度,大娘子骄纵任性,恐非家门之福;伏惟陛下严加训饬。】

【洪武元年乙未岁三月廿五日,男烈谨状】

“文绉绉的……”

看完刘烈的写来的书信,刘继隆脑海里似乎已经有了刘烈宛若文弱书生般的形象,不免叹了口气。

他倒是想要将刘烈时刻带在身边,但刘烈此前毕竟太小,如今也不过十五岁,他实在不好将他带在身边。

如今看来,他性格已经养成,虽说将书信写得文绉绉的,可字里行间十分有主见,甚至敢质问自己为什么改他和弟弟们的名字,这倒是令刘继隆有些欣慰。

收起这份信,刘继隆转身往宫内走去,随后手书向刘烈解释了改名避讳的事情,同时准许了他前去龟兹戍边,并提醒了他许多事情。

此外,他将坎儿井和的事情告诉了刘烈,并言明会让人准备种子给他。

他这次去了龟兹后,可以利用这两年时间将种植于龟兹,地方衙门会派人收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