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下也只是时间问题。”
“这高千里的手段不算高明,不过进达病倒了,这確实是吾没有想到的。”
延光阁內,刘继隆站在这昔日元稹与白居易观赏江景的地方,远眺阁外长江景色,眉头微微皱起。
“以义山的性子,既然接过担子,答应了进达的要求,必然不会特別奏表与吾。”
“这件事情你且派人去查查,看看是谁在针对他。”
刘继隆背对著赵英开口,赵英闻言頷首,继而作揖道:“殿下,只是不知查出来后……”
“暂时不用处置,不过吾確实得给义山写封手书,让他安心在洛阳理政。”
他將赵英所说打断,继而转身坐回主位,提笔沉思片刻后才落笔写成一封手书。
在將手书递给赵英的同时,他特意吩咐道:“敕令张昶、郑处围剿党项的李思恭,若是他还负隅顽抗则不必留手。”
“敕令斛斯光,令他以骑兵驰援代北,莫要让李克用入寇成功,至於契丹的宵小之徒,日后再收拾也不迟。”
“是!”赵英连忙应下,他知道这是自家殿下在给北边那群人找事情做,哪怕没有这些宵小之徒入寇闹事,自家殿下也会安排。
如今这群人既然闹事,那便正好趁此机会,好好安排北疆的这些將领收拾入寇异族。
“洛阳那群人,最近是否有什么异动”
刘继隆询问赵英,赵英闻言低下头道:“豆卢瑑、裴澈等人似乎在密谋做些对您不利的事情。”
“殿下,要不要某现在就派人將他们……”
“不必。”刘继隆摇摇头:“不差这一时,等收復了南方,便將他们一併收拾了。”
赵英见他已经有了安排,便不再主动说些什么,只是確认他没有吩咐后退出了延光阁。
在他走后,刘继隆则是琢磨起了朝中的事情。
豆卢瑑、裴澈等旧臣不过是跳樑小丑,他真正需要担心的,还是自己的那些老兄弟们。
天下平定后,朝廷必须要改革制度,而可供刘继隆参考的,只有宋元明清。
元的制度过於混乱,不太適用於如今。
宋代因为紧邻五代十国,教训过於深刻,去武的风气太重,对武將限制也太重。
清代的制度倒是不错,但清代制度建立在八旗制度上,刘继隆不可能培养一个八旗来帮助自己巩固中枢权力,因此他能选的只有明代的制度。
明代的制度,总体又分为朱元璋和朱棣的两套制度,朱元璋的制度明显是强人制度。
如果皇帝没有朱元璋那种每天理政四百多件事情后,还能回宫造小人,隨后睡两个多时辰就起床继续理政的精力,那他这套制度便会有著极大的缺陷。
要知道与朱元璋做相同事情的李世民只活到了五十岁,而朱元璋活了七十一。
这种精力强人设计的制度,只有同样是精力强人的皇帝才能玩得转,所以刘继隆並不考虑朱元璋的那种制度,甚至对於朱棣留下的制度,他也並不喜欢。
他所想的,还是以朱棣时期的明代制度为主体,將问题极大的卫所制、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制度,以及藩王、户部財政不集中、官员俸禄折色等问题打上补丁。
至於內阁和军机处,这两个制度虽然相差很大,但最开始都是类似於顾问机构的制度。
明初內阁只是皇帝的顾问,没有任何权力,但隨著宣德以后的皇帝不喜欢处理政务,加上皇帝开始让六部尚书担任阁臣,这就让內阁官员有了內阁、尚书两重身份,权力自然就大了。
尤其是宣德以后,內阁拥有了票擬权力,又联合六科掌握封驳权,內阁的权力便大的有些不像回事了。
同样的,军机处最开始也只是当个皇帝顾问的机构,但从同治向后开始,军机处也就开始渐渐向宰辅机构演化了。
军机处虽然没有封驳权,但军机大臣在清代后期也常常选择搁置来摆烂,本质上都相差不大。
说到底就是王朝到了后期,各衙门权柄极重是正常的,制度定的再好,但毕竟人亡政息。
朱元璋与雍正又怎么想得到,起先只是个类似於顾问的机构,会渐渐发展成为权柄极重,甚至对皇帝反客为主的机构
思绪此处,刘继隆提笔將自己所设想的制度一一写在手中文册上,整个延光阁內除了风声,便只剩下了他的落笔声。
在他构思新朝制度的同时,江北十五万汉军却在高歌猛进。
陈瑛率先攻入安、郢二州,王式所率军队接连拿下大別山八关,东边的陈靖崇也终於进入舒州境內,长驱直入。
面对四面都是敌军的局面,只有五万军队的梁纘显得独木难支,他开始收缩军队於黄陂、黄冈、汉阳、皖口。
在他的全线收缩下,汉军不断追击占领诸州。
待到十月初,江北八州只剩下樑纘所收缩的这四座城池还在坚守,而他的收缩也渐渐出现了成效。
由於江北八州百姓早就被高駢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