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矛盾渐起(万字大章)(3 / 7)

归义非唐 北城二千 14712 字 26天前

毕竟朱温这厮可不是安分守己之辈。

刘继隆不相信这厮会在自己动兵后,老老实实的等待被包围。

“臣定不辱命……”

王式心头微微感动,他毕竟是大唐旧臣,又年老体弱。

以汉军的素质,中原三镇的六万大军足够扫平许多藩镇,甚至连大礼、渤海、契丹、奚等强敌都能重创。

尽管他只能调动三镇之中东征的三万兵马,却也是刘继隆对他莫大的信任了。

“此事便由你定夺,即日出发滑州,腊月前务必东进,以雷霆之势扫平二镇,保障来年春耕不受影响。”

“是!”

刘继隆简单吩咐过后,便看向李商隐说道:“国子监治下官学教习、学子数量,如今有多少了”

李商隐见刘继隆询问,便知道不需要避讳,故此躬身道:“陇右大学学子三万四千余名,小学学子八万四千余名,其余诸道学子七万八千余名。”

“关西教习,计二万六千四百五十七人。”

提及此处,李商隐不免继续作揖:“此事,臣正与与殿下商议。”

“诸道纸笔砚墨,均有朝廷提供,每岁耗钱二百四十余万贯。”

“臣以为,如今陇右百姓大多变得富庶,朝廷也官员充足,是否可废除纸笔砚墨待遇,不再提供饭食。”

“若是如此,朝廷可在山南东、河东及东畿之地办学,使十数万学子获得读书识字的机会。”

刘继隆集中钱粮,保证小部分人读书,为的是培养毫无背景的平民子弟来充当官吏。

当初陇右百废待举,所以刘继隆用丝绸之路的收益来养数万学子。

如今几年过去,陇右学子数量翻了许多倍,继续维持陇右学子这样高的待遇,显然有些不切实际。

朝廷岁入是有限的,陇右的资源多了,其它地方的资源就少。

李商隐宁愿废除陇右学子的高待遇,继而给予更多平民子弟学习的机会,也不愿意陇右一家独大。

对此,刘继隆没有直接同意,哪怕他知道李商隐说得对。

因为陇右的高待遇,本就是他默许的。

若是现在废除这些待遇,陇右出身的官吏肯定会纷纷奏表,甚至攻击李商隐。

“如今太平未定,暂且不必改变纸笔砚墨待遇,但免费饭食确实可以废除了。”

“自明年六月起,陇右各州县官学食堂仍旧开办,饭食依照当地物价制定。”

刘继隆话音落下,李商隐松了口气,他知道刘继隆不会全部同意,能废除一条他已经十分高兴了。

“若是如此,陇右官学每年可省下三十万贯。”

陇右官学待遇,可见一斑,要知道饭食还只是小头,真正的大头还是纸笔砚墨。

二人没有提及关西诸道的学子待遇是否废除,因为现在的关西除陇右外诸道,大部分都才安定不过两三年时间,还在恢复生产的阶段。

不过不管如何,随着天下统一,陇右和关西的这些高待遇都会陆续废除。

免费教育是必要时期的必要手段,但随着疆域和人口不断扩张变多,以当下的生产力,根本无法维持这种免费教育来面向天下人。

别说面向天下人,就算刘继隆偏心陇右,但陇右人口不断提升,陇右消耗的财政也会不断提升。

昔年只有四万多学子时,每年耗费不过五六十万贯,凭借丝绸香料贸易所获利润,加上金银铜矿的产出,足够供养他们。

如今才六年过去,这学子数量就翻了三倍,如此不断翻倍,便是集天下赋税都难肥陇右。

陇右这种集结大部分资源,培养一小撮人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平定天下后,刘继隆便可以着手废除了。

想到这里,刘继隆对几人道:“可还有事启奏”

几人沉默不语,见状刘继隆示意几人退下,而王式与郑畋、罗隐、陆龟蒙都先后离去,只留下了高进达和李商隐。

高进达眉头紧锁,眼见没了外人,这才作揖道:“殿下,此举恐怕会引起不少官吏的不满……”

刘继隆知道他指的是什么,他也知道这样做的后果。

废除免费饭食,这算是刘继隆对陇右出身官吏将领的试探。

他可以给予麾下弟兄们富贵,因为他时代背景在这里,但大的国策方针是不会变的。

陇右的强盛,终会随着政策的转变而走向衰败,哪怕陇右子弟心有不甘也没办法。

陇右已经巩固,但云贵、辽东、西域、岭南等处还并未巩固。

想要巩固这些地方,就只能投入资源,然后才能慢慢获得回报。

刘继隆能庆幸的,就是自己面对的局势相较来说,还没有明初那么艰难。

最简单的举例就是明初四川经过蒙古人屠戮,仅有不足一百五十万人,而刘继隆手中四川部分的剑南道、山南西道及山南东道,合计人口不下四百万。

相比较下,黔中及大礼、安南等处各类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