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说明二人实力不弱。”
“即便高骈真的出兵占据了江东两浙,我们也能出兵将徐泗收复,依托徐泗钱粮将南边的淮南收复。”
刘继隆对王式说着,众人也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毕竟曾元裕和康承训的态度,众人基本都看在眼里,二人根本没有割据的想法,只想着将麾下卖个好价钱。
“曾元裕与康承训虽有意投降朝廷,可他们麾下之人恐怕不会乐意。”
对于刘继隆的解释,王式隐隐不安道:“臣出镇过徐泗与淮南,知道他们的秉性。”
“关东诸镇,皆以从军为荣,许多都将、列校、队长更是世袭罔替。”
“诸如忠武、宣武、义成等镇的兵卒,之所以能听从殿下敕令,放下兵器而转耕种,主要还是三镇老卒都在陇西、陇东两次战事中被殿下俘虏发配去了西域。”
“三镇后续招募的兵卒,虽然也十分跋扈,但大部分都是从农夫招募而来,只要给他们均分田地,他们自然能老老实实耕种,但其余诸镇就不同了。”
“齐鲁两淮及河北等地,虽然也出兵参加了关西几场战事,但老卒死伤不多。”
“这些老卒大部分都世袭罔替,根本不会种地,哪怕殿下分田给他们,他们也拾不起锄头来耕种,到最后只会为祸乡里。”
“殿下均分田地的政令,百姓与普通的州兵兴许会高兴,但这些跋扈的牙兵恐怕不会接受,除非殿下您能给每个牙兵都送出富贵……”
王式将他眼里关东诸镇最难处理的情况给说了出来,而这也是安史之乱后留下的顽疾。
想要根治这种顽疾,要么就是学赵匡胤,给予他们足够的富贵,要么就是学朱温,一夕尽诛八千家。
当然,除了这两种手段外,还有第三种手段,那就是刘继隆此前的手段,将所有牙兵正面击败,诛杀恶首,并将队伍打散,举家发配边疆。
相比较前二者,刘继隆自然更中意自己的办法,毕竟移民实边是他眼里同化边疆民族,扩充疆域的最好手段。
不提尚未收复的云南及安南、辽东之地,单说眼下的西域,尽管刘继隆已经迁徙不少人口过去,但西域的汉人人口依旧在十五万左右。
这个数量,勉强算是恢复到了汉人在西域鼎盛时的情况,但距离彻底汉化西域还远远不够。
眼下汉人在西域的生存空间,差不多已经囊括了东天山南北和南疆的龟兹、焉耆二地。
不过更西边的疏勒(喀什)、伊丽水(伊犁)及碎叶川地区,此刻都还被回鹘、葛逻禄人占据。
即便想要迁徙人口过去,也是十分不容易的,难度不亚于从河西迁徙汉人到龟兹。
不过难度即便再大,只要肯下功夫,始终能将汉人足迹扩散过去。
河朔、河北及齐鲁、两淮等镇牙将牙兵,就是刘继隆日后移民实边的主力。
思绪落下,刘继隆对王式颔首道:“关东牙将牙兵的顽疾,吾心里早有准备,亦十分清楚。”
“此前河中、陕虢、河阳等镇牙兵作乱,吾未曾手软,悉数镇压发配。”
“若诸镇牙将牙兵亦是如此,那吾只能手段照旧……”
“殿下英明。”王式毫不吝啬的夸赞起了刘继隆。
相比较只喜欢招抚妥协的李忱、李漼,刘继隆这种态度才是解决安史之乱以来牙将牙兵跋扈的态度。
见王式这么说,高进达也主动上前开口道:
“殿下,安抚河南受灾饥民,尚用不了四十余万石粮食,不若将部分粮食囤积粮仓,等待大军北征结束后,筹谋东进”
“此前我军无法东进,一是粮草短缺,二是人力不足。”
“如今二州再次遭遇灾情,百姓无法耕种,届时只能以工代赈。”
“既然要以工代赈,何不直接出兵东进,讨平天平、义昌”
“殿下,臣亦是如此觉得。”罗隐、陆龟蒙二人纷纷站出声援。
刘继隆闻言颔首,心中也算了算时间。
他之所以没有立即出兵,除了因为中原破败,无法提供人口和充足的民夫外,还有就是担心官吏数量跟不上。
如今的官员,基本都是陇右十五所大学毕业的学子,为了赶进度,刘继隆甚至都免去了下乡、参军这两个环节。
饶是如此,陇右每年能提供的官员数量,基本也就在三到四千不等,而吏员数量则是在八千到一万不等。
这数量自然很多,但架不住刘继隆东征南讨的速度太快。
从咸通七年算起,到如今不过六年时间,刘继隆已经从偏居陇右,成为坐拥八道的存在。
大唐拥有官员三万,吏员十万之多,但许多官员的职责繁杂,所以刘继隆将其细分,所需官员数量也自然变多。
加上都察院每年查出许多官吏贪腐,继而惩处发配,所以每年实际新增官员不过三千五六百人罢了。
如今刘继隆治下朝廷,有官员二万,吏员六万。
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