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天下皆乱(万字大章)
“黄巢死了”
乾符元年三月二十二日,当曾元裕派快马将黄巢战死狼虎谷消息传来,刘继隆还略微感觉到不可思议。
“他怎么死的”
刘继隆开口询问张延晖,张延晖则是将奏表展开,随后诵读道:
“以曾元裕奏表所说,黄巢突围多次不成,最后被其部将黄邺、林言、黄存及尚让、毕师铎等人所杀。”
张延晖并不觉得奇怪,可对于刘继隆来说,这似乎与他所了解到的黄巢性格不同。
历史上黄巢之所以能如泥鳅般逃窜天下,主打的就是假意投降,然后出其不意的突围。
相比较之下,此次的黄巢却在突围无望后,完全没有用任何计策,令人错愕。
“这黄巢没有向曾元裕投降吗”
刘继隆好奇询问,张延晖则是已经读完了曾元裕的奏表,解释道:
“他投降过几次,不过曾元裕昔日跟随康承训围剿黄巢时,黄巢在江南流窜中就诈降过好几次,故此曾元裕并未接受其投降。”
“如今黄巢被杀,他那几个亲族部将都被曾元裕连同黄巢的尸体一起朝洛阳送来。”
“殿下,这显然是黄巢为保全亲族而主动自杀,根本就不是这群人动手杀害的。”
张延晖指出其中疑点,刘继隆听后则是了然。
历史上黄巢多次被唐军围剿,其中主帅分别是宋威、曾元裕、高骈和郑畋、王铎、李克用、朱温等人。
这群人中,要么就是想养寇自重,要么就是出工不出力。
正因如此,哪怕他们看破黄巢诈降的手段,也假装看不见,这才让黄巢几次逃脱。
但在这其中,曾元裕对黄巢等起义军可以说是零容忍的镇压,斩首王仙芝,大破黄巢就是他的手笔,根本没有招降这一说。
如果不是北司宦官将曾元裕调离,以曾元裕展现出来的手段,黄巢估计都没有逃往广州的可能。
如今二人碰上,曾元裕依旧保持本我,黄巢自然没有活路。
更何况黄巢在历史上能不断流窜,主要也在于许多节度使出工不出力,哪怕黄巢入寇劫掠本镇,但只要不攻打城池,他们也不会管。
然而这个问题,随着大唐内乱,各镇开始各自为政开始发生改变。
黄巢不管是南下还是北上,将藩镇视为自己私产的许多节度使,都不会再准许他劫掠本镇,这才是令黄巢陷入死路的问题所在。
想到这里,刘继隆叹了口气,但心里却有些庆幸。
他如今拥立李佾,代表大唐正统,而黄巢自立为帝,又是自立为帝第一人,不管如何,他都需要处置黄巢。
现在黄巢能以这个借口自杀,并试图保全亲人,刘继隆也不是不可以留下他这些亲族性命。
“令南衙嘉奖曾元裕,敕封其为彭城县侯,食邑千户,擢授金紫光禄大夫、怀化大将军、上护军。”
“奏表之中有功者,尽皆拔擢三级;黄巢麾下反正部将,尽皆授予四、五品散官。”
刘继隆还是想要息事宁人,毕竟黄巢在关东作乱,间接也为自己吸引了不少火力,不然自己没办法这么快的和朝廷谈和,更无法轻松东进。
“殿下,这曾元裕似乎想要投靠朝廷,何不趁此机会,将曾元裕召入京中,随后派兵将感化军所地占据”
张延晖毕竟年轻,有些急躁,但刘继隆却依旧沉稳。
“如今我军接连纳入关东七镇,连麾下的土地人口都治理不清,贸然再将战线拉长到徐泗之地,即便有运河相助,也难以补给。”
刘继隆说的不假,如今的运河虽然方便了南北,但每个月的漕运量也就十几万石,其中宣武境内的运河,更是由于兵灾而发生了不少淤堵。
如今汉军的补给线,主要还是靠关西诸道转运关中,继而陆运至洛阳,再走洛阳输送关东诸镇。
这个补给线着实太长了,二百万石粮食东运洛阳就只剩一百二十万石,再东运到宣武、忠武诸镇,可能只有七八十万石,更别提运抵更遥远的徐泗地区了。
所以在忠武、宣武、义成三镇恢复基本的生产前,刘继隆并不打算继续扩大战事。
等到夏收或秋收,他便能以诸镇拒不起运为借口,由近到远的讨平诸镇。
“殿下!”
在刘继隆这么想的时候,罗隐走入汉王府院内,拿着奏表走入正堂,恭敬道:“殿下,兖海军节度使朱全忠奏表朝廷,南下讨贼成功,黄贼已伏诛。”
“他倒是好算计。”刘继隆闻言轻嗤,接过奏表翻看起来。
不多时他将奏表合上,随后对罗隐询问道:“诸镇土地丈量、人口登籍造册完成如何”
罗隐不敢怠慢,恭敬道:“河中、河阳、陕虢、东畿、忠武等五处已经开始收尾,宣武和义成最少还需要三个月的时间。”
“高相两日后便能抵达洛阳,与其一同东进的,还有六百多名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