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国祚将倾(万字大章)(4 / 7)

归义非唐 北城二千 16492 字 9天前

地面对的天灾人祸不一样,需要的钱粮也不一样,得适当改改了。

不过留存和起运这件事,处理起来还是得小心,若是一不小心,那就成了大明第二了。

明代许多制度都不错,但财政制度无疑是有很多问题的。

其中财政制度最大的问题,主要就是朱元璋让地方衙门先满足地方所需,然后再起运,这就给了地方衙门很大操作空间。

不管是对人还是对衙门来说,怎么才能算是满足所需?

人永远不会嫌弃自己的钱多,衙门也是一样。

这钱放在他们手里容易,再想拿出来就困难了。

明代官员看似贫穷,实际上许多个人支出都算在县衙之中,甚至干脆划出一笔钱叫做常例银来供正官用度。

海瑞就曾经写过,淳安这种贫苦的县,每年竟然能挪用给正官二千七百多两常例银。

要是明代一千四百多个县,每个县都挪用两千多两常例银,即三百多万两赋税被官员挪用,而且还是合法的。

这就是钻制度漏洞,所以刘继隆很少留给州县衙门很多钱粮,基本都是二成,遇到事情再紧急调拨。

不过现在疆域扩大,就得改改比例了,暂时调整到起运七成,留存三成是比较不错的。

想到这里,刘继隆看向罗隐道:“日后各州县,将起运降低到七成,留存三成。”

“是!”罗隐应下,刘继隆继续看向兴元府的官员们:“府中是否还有尚未起运的粗布?”

“回殿下,有一万七千二百匹。”兴元府的长史走出来作揖回禀。

“尽数发给城外百姓,若有石炭也尽数发放。”刘继隆说罢走下城去,留官员们面面相觑。

罗隐跟上他脚步,不多时便来到了兴元府的府衙。

在他们返回府衙休息后不久,南郑的城门打开,将一匹匹粗布和可以御寒的草束,乃至许多石炭都发给了城外的百姓。

为了不让刘继隆失望,兴元府的官员又令人运出粮食,每人发二斤粮食。

“阿耶,衙门真的给我们发布匹了!”

“还有石炭和粮食!”

几个领到布匹和粮食的孩童高高兴兴的谈笑着,哪怕衣衫破烂,此刻的他们却已经有了精神,不似此前那般萎靡。

“还是汉王好啊……”

瞧着这些孩子,附近领到东西的百姓都忍不住感叹起来,语气中隐隐带着哭腔。

自大中群寇四起而来,匪过如梳、兵过如篦。

即便没有兵匪,平日里还有衙门前来勒索的胥吏。

倘若交不出勒索的钱粮,动辄被扒倒屋舍,烧毁棚舍。

如今走入汉军治下,明明朝廷称呼其为凶恶之叛佞,可这些人却真正让他们看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官,什么才是真正的吏。

汉王好不好,朝廷说了不算,只有他们手中沉甸甸的布匹和粮食能说了算。

反正在朝廷治理下的时候,他们并没有从朝廷那里得到什么,只有失去。

“直娘贼的,汉王收留某,某日后定要好好种地,好好缴纳赋税来报答汉王!”

“某也是!”

“某也一样……”

不过些许布匹和几千石粮食,刘继隆便收获了数万民心。

不是他有多么英明神武,只是与此时的唐廷和诸镇节度使相比,他还算个人。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只因为在他给流民发布匹和粮食的时候,朝廷却在想着百姓手中的粮食。

“唱……”

“上千万岁寿……”

洛阳乾元殿内,眼看群臣聚集起来,坐在金台上的李漼脸色晦暗,看上去很不健康。

“陛下,今早贼军分兵攻打伊阙关,伊阙关告危,不得已抽调大谷关、轩辕关兵马。”

朝会刚刚开始,作为枢密使的亓元实便主动开口,只因为伊阙关是杨玄冀在指挥防守。

尽管杨玄冀败仗一堆,但他毕竟是北司的人,所以亓元实只能抽调大谷关和轩辕关的兵马去协防伊阙关。

只是他话音说出后,殿上便议论声不断,逼得鸿胪寺卿只能唱声道:“静!!”

殿上声音骤然消失,但对于亓元实擅自调动大谷关和轩辕关的兵马,殿上官员却都充斥着不满。

哪怕是李漼,此刻也不免带着怨气道:“伊阙关有一万兵马,为何还要抽调大谷关和轩辕关的兵马?”

“陛下,贼兵攻势凶猛,唯有抽调其他兵马,才能守住伊阙关!”

亓元实拔高声音回应,这让李漼皱眉。

北司的底子,早就被他摸清楚了,如今天下诸镇都知道北司是个什么德行,他也懒得为北司遮掩。

宫中禁军,早就被他换成了东畿兵马,他也不担心北司谋害于他。

亓元实应该清楚这些才对,为何今日会如此大脾气?

李漼思索着,齐元简却站出来作揖道:“陛下,如今三关每日消耗粮食千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