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汉旌十万过大江(万字大章)(4 / 7)

归义非唐 北城二千 15230 字 8天前

部兵马继续追击。

消息传到刘继隆耳边时,已经过去了整整六个时辰,来到了入夜的亥时(21点)。

“高骈……”

刘继隆得知高骈此举,顿时便猜到了高骈并不准备与他们硬碰硬,而是想要抛下多余的人口,轻装撤往黔中。

迁徙百姓,不过是做给朝廷看的面子工作罢了。

刘继隆走到舆图前,不由得产生疑惑。

他不知道高骈现在是怎么想的,但他知道,高骈心气既然没有散,那他就肯定还有进取心。

抛下几十万无谷百姓作为包袱给自己背着,这只是高骈对付自己的第一步。

没有了蜀州这些人口,高骈虽然也能凭借东边那几十万入黔人口治理好黔中道,但却没有开拓的可能。

更重要的在于,高骈如果只是一味的撤退,那肯定会被庙堂怪罪,所以他肯定还有后手等着自己。

想到这里,刘继隆看向身旁之人,询问道:“我军还有多少兵马在此处?”

面对刘继隆询问,刘英谚作揖道:“还有五千马步兵!”

“传令,明日卯时集结,渡江后往义宾而去!”

刘继隆不假思索的下令,刘英谚也毫不犹豫的执行。

翌日清晨,刘继隆率领五千全副武装的马步兵渡过长江,并沿着长江向东南直奔而去。

在他们率军直奔义宾而去的时候,马懿却已经率军追着鲁褥月的人来到了义宾。

“吁!!”

义宾位于长江南岸,而南岸向来官道崎岖,义宾位于丘陵南端,正好卡在官道上。

鲁褥月率军来到义宾县前,当即调转马头,与追击而来的马懿对峙起来。

马懿见他们停下脚步,当即也率军驻队当场,同时往左右打量。

左右尽皆是丘陵,中间官道不过宽数十步,且丘陵上都是树林,极易设伏。

马懿见状,又见鲁褥月率军与自己对峙,立马就察觉了不对:“撤军!”

“哔哔——”

伴随马懿开口,撤军的哨令开始吹响,汉军前军作后军,后军作前军,令旗位置转换,大军当即便要撤退。

“倒是个有识之将,可惜……”

义宾城楼前,高骈忍不住摇头,而此时负责伏击的高钦也令人吹响了号角。

“呜呜呜——”

号角吹响,霎时间无数箭雨从左右密林中射出。

不仅如此,高钦亲自带兵堵住了汉军撤退的后路。

八千多汉军马步兵被堵在丘陵间的谷地中,前军是高钦率领的五千伏兵,左右还有不知数量的伏兵,后方还有鲁褥月的一万马步兵。

眼见局面如此,马懿虽有片刻慌乱,但很快便冷静下来,振臂高呼同时,对旗兵下令道:

“后军下马结六花直阵,前军与中军跟随我大纛,随我冲杀!!”

马懿说罢,当即策马往后方冲去,旗兵则是挥舞令旗,派出快马将军令传达三军。

“杀!!”

马懿率军杀到前军时,只见“高”字旌旗飘扬,五千人横亘在他们的退路上。

汉唐两军结阵厮杀,战锋队的兵卒不断以长枪、军槊碰撞,跳荡弓弩招呼,箭如雨下。

马懿见状,当即带着中军三千多兵卒结锐阵,他自己担任锐阵队头,率军冲撞而去。

“挡住他们的队头!”

高钦挥舞令旗,唐军的战锋队立马稳住阵脚,而左右密林中的唐军则是与唐军跳荡兵一同用弓弩招呼。

马懿还未冲撞唐军战锋兵,便被无数箭矢射成了刺猬,身上沉重的无法前进。

左右见状,连忙护着他后撤,而马懿也趁机拔刀斩断身上箭杆,感受到身体无碍后,他便看向战锋。

但见两军绞杀一处,唐军纹丝不动。

“都尉,唐军马步兵下马结阵从宜宾杀来了!”

后方快马前来禀告,马懿闻言焦急,可越焦急他越冷静。

他看向了左右山林,立马吩咐道:“中军撤下来,随我往右侧山林杀去,将我大纛留在此处,振奋三军士气!”

“是!!”左右别将纷纷应下,随后将三千中军撤回,由马懿亲率三千中军冲入右侧山坡。

丘陵并不陡峭,但是林中湿滑,马懿虽然在西川待了一年多,却还是没有适应这边的气候。

他们几乎是手脚并用,冒着箭雨爬上了这十余丈的湿滑土坡。

冲上土坡后,他们也见到了数百上千的唐军伏兵。

此刻他们已经更换短兵,尽皆使用斧头、金瓜锤等钝器等着汉军。

双方见面,分外眼红,马懿呐喊着带人上前冲杀。

鲁褥月率领大军从后方配合高钦夹击汉军,五千多汉军被一万五千多唐军夹击,左右还有不知数量的伏兵。

面对这样的局面,汉军迟迟没有崩溃,而是咬牙稳住阵脚。

双方从午后厮杀到了黄昏,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