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语海破浪(2 / 3)

自行车。直到车轮与地面摩擦发出刺耳的声响,她才猛地回过神来,惊出一身冷汗。车主是位年轻的男生,他刹住车,笑着调侃:“同学,在练播音主持?”九月红着脸,慌忙道歉。看着男生远去的背影,她心中涌起一阵苦涩。要是真能像专业播音员那样,字正腔圆、流利自如地说话,该有多好啊。

可现实是,她的普通话里还满是方言的影子,那些顽固的发音错误,就像拦路虎,横亘在她面前。但苦涩过后,她的眼神重新变得坚定,再次按下播放键,继续投入到练习中,晨光将她的身影拉得很长,与道旁的树木一同,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正午的阳光透过宿舍的纱窗,在桌面投下细碎的光影。九月一手端着冒着热气的饭盒,一手握着筷子,眼睛却死死盯着贴在桌角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朗读作品》。白纸上的铅字被她反复摩挲得发皱,油墨印子沾在指尖,混着饭菜的香气,成了这段备考时光独有的印记。

“在苍茫的大海上——”她含糊不清地念着,腮帮因咀嚼饭菜而鼓起,声音闷闷的。同宿舍的秀秀刚打完饭回来,见状噗嗤笑出声:“你这是要把普通话和米饭一起咽进肚子里?”话虽如此,秀秀却也跟着把打印的文章贴在桌边,两人对着高尔基的《海燕》,一边狼吞虎咽,一边压低声音跟读。念到激昂处,她们甚至咬着筷子练习唇舌力度,让舌尖在齿间灵活滑动。筷子碰撞饭盒的叮当声,混着含混的朗读声,在狭小的宿舍里此起彼伏。

夜幕降临时,宿舍的氛围愈发凝重。台灯在墙上投下暖黄的光晕,照亮了三个伏案练习的身影。晓燕突发奇想,制定了“方言警报”规则,只要有人冒出一句家乡话,就要罚做十个深蹲。起初,警报声此起彼伏——芳芳把“鞋子”说成方言里的“孩子”,秀秀“知道了”的尾音带出浓重的乡调,而九月更是重灾区。

最狼狈的一次,九月正和室友吐槽食堂的饭菜,脱口而出一句家乡方言,话音未落,晓琳立刻拍桌而起:“警报!九月违规!”九月涨红着脸,乖乖起身,在舍友们的计数声中深蹲。汗水顺着额头滑落,浸透了衣领,她却咬着牙默数次数,心里一遍遍告诫自己:“不能再让方言钻空子了!”

深夜十一点,整栋宿舍楼渐渐安静下来。九月却仍戴着耳机,蜷缩在床铺上听录音。黑暗中,她的眼睛死死盯着手机屏幕上的波形图,手指反复拖动进度条,仔细甄别每个发音的细微差异。窗外的月光洒进来,映照着她认真的侧脸,也见证着这个南方姑娘,为了说好普通话,在每个分秒必争的日子里,拼尽全力的模样。

考试当天下午,九月和舍友们早早来到候考室。空气里浮动着此起彼伏的默读声,有人在背诵范文,有人在做深呼吸。九月翻着复习资料的手微微发抖,指甲在纸页上划出细微的沙沙声。她的口袋里还揣着一张写满高频易错词的纸条,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纸张边缘已经被磨得发毛。“别紧张,就当是平时练习。”秀秀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可九月分明看到对方耳尖也泛着紧张的红晕。

当叫号声响起时,九月感觉心脏猛地提到了嗓子眼。她深吸一口气,推开考场的门。消毒水的气味混着纸张的油墨味扑面而来,三位评委坐在长桌后,中间那位戴着眼镜的男老师让九月瞳孔微缩——那正是她们的普通话课老师!老师朝她微微点头,九月却感觉这个动作像是无形的压力,压得她肩膀发沉。

接过计时员递来的试题册,九月的指尖触到纸张的瞬间才惊觉自己掌心全是汗。“开始。”随着评委的指令,九月清了清嗓子,开始朗读单音节字词。“碑、坡、摸……”每个字都像是从喉咙里挤出来的,她努力回忆着老师教的发音要领,却总觉得舌根发紧。读到“森”字时,舌尖刚抵住上齿背,就想起练习时老师说的“舌尖要轻弹”,结果用力过猛,发出了奇怪的爆破音。

双音节词语部分比想象中更难。读到“玻璃”时,九月不确定该读轻声还是原调,犹豫了半秒才小心翼翼地念出“boli”;“一会儿”的儿化音在舌尖打转,迟迟不敢出口,最后只能含糊带过。余光瞥见评委老师低头记录,她的心跳陡然加快,连带着后面的“处理”都念成了“处(chu)理”。念完后,她听见自己太阳穴突突跳动的声音,仿佛有个小鼓在脑袋里敲打。

短文朗读环节抽到的是《海滨仲夏夜》,九月暗自庆幸这篇文章练习过多次。她努力让声音平稳下来,读到“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时,仿佛真的看到了夕阳下的海滩。可就在渐入佳境时,一个生僻的“嶙峋”让她突然卡壳。这个字明明昨天还反复练习过,此刻却像陌生的符号。她感觉喉咙发紧,重复读了两遍才继续下去,读完后才发现后背已经被冷汗浸透。

最煎熬的命题说话终于来临。“请以《我向往的地方》为题进行表述,计时开始。”九月的大脑一片空白,直到倒计时的数字在眼前跳动,她才慌乱开口:“我……我向往的地方是云南大理……”

随着讲述渐入状态,九月开始描绘苍山洱海的美景,描述古城石板路上的马蹄声。九月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失误,而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