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稻谷时节(2 / 3)

倾泻而下,不一会儿就装满了一袋。大姨眼疾手快,迅速拿起绳子,利落地扎紧袋口。九月注意到,大姨的指甲缝里还残留着去年收割时染上的稻壳黄,那是岁月和劳作留下的印记。

“九月,来搭把手!”大姨招呼道,“把这袋稻谷搬到田埂边去,等你大姨夫开三轮车来运。”

九月连忙跑过去,双手抓住袋子,用力一提。没想到这袋稻谷沉甸甸的,她踉跄了一下,差点摔倒。大姨夫在一旁见状,赶紧过来帮忙:“九月,这一袋可有好几十斤呢,别硬扛!”

在大姨夫的帮助下,九月总算把稻谷搬到了田埂边。此时,田埂上已经堆放了不少装满稻谷的袋子,在阳光下闪烁着金灿灿的光芒,仿佛是农民们用汗水换来的珍贵宝藏。

没过多久,大姨夫开着三轮车“突突突”地来了。他跳下车,和九月一起将稻谷搬上车。三轮车的车斗渐渐被装满,堆得高高的,像是一座金色的小山。

“行了,我先把这些运回去,放在院子里晒晒。”大姨夫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说道,“九月,你和你大姨在这儿盯着点,等下一批装满了,我再来。”

大姨夫走后,九月和大姨继续在田头忙碌着。阳光越来越强烈,气温也越来越高。九月感觉汗水顺着脊背不停地往下淌,浸湿了衣衫。她抬起手擦了擦脸上的汗,却不小心把草屑沾到了脸上,痒痒的。

“大姨,您不累吗?”九月忍不住问道。

大姨笑了笑,说:“累肯定是累的,但看到这丰收的稻谷,心里就觉得甜。咱们农民啊,就盼着每年都有个好收成。”

正说着,又一袋稻谷装满了。大姨和九月熟练地扎好袋口,将它搬到田埂边。远处的稻田里,收割机依旧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轰鸣声与农民们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热闹非凡的丰收画卷。

终于,大姨家的稻谷全部收割完毕。三轮车一趟又一趟地来回运输,将一袋袋稻谷运回家中。九月站在院子里,看着堆积如山的稻谷,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九月,接下来就靠你晒稻谷啦!”大姨说道,“每天清晨,你得早早起床,用木耙把稻谷均匀地摊开,让它们充分晒太阳。到了傍晚,又得及时收拢起来,不然被露水打湿了,稻谷容易发霉。”

九月点点头:“大姨,您放心吧,我一定把稻谷晒得干干的!”

第二天清晨,残月还悬在黛青色的天幕上,九月就被院子里的露水声唤醒。推开门,凉意裹挟着潮湿的稻秆气息扑面而来,远处传来几声零星的犬吠,惊起竹林里的夜鸟,扑棱棱的振翅声划破寂静。墙角的蛐蛐还在不知疲倦地吟唱,为即将开始的劳作奏响序曲。

九月摸黑走到屋檐下,木耙靠在墙边,手柄上还残留着昨日的温热。她握住木耙的瞬间,粗糙的纹理摩挲着掌心,仿佛握住了大姨父常年劳作的手纹。院子中央,昨日运回来的稻谷堆成一座小山,在熹微的晨光里泛着柔和的金色,像沉睡的巨兽等待苏醒。

第一缕阳光爬上院角的老槐树时,九月已经开始劳作。木耙切入谷堆的刹那,沉睡的稻谷发出细碎的呢喃,如同被唤醒的精灵。她轻轻推动木耙,稻谷如金色的溪流般缓缓散开,\"沙沙\"的声响从脚下蔓延开来,和着远处渐渐热闹起来的鸟鸣,谱写出一首独特的晨曲。

随着太阳渐渐升高,院子里的温度也在悄然攀升。九月的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进衣领。她不时抬手擦拭,却在脸上留下道道草屑。大姨家的老黄狗趴在屋檐阴影里,吐着舌头,懒洋洋地看着她忙碌。

\"九月,喝点凉茶!\"大姨的声音从厨房传来。不一会儿,大姨端着一个粗瓷大碗走出来,碗里的凉茶还冒着丝丝凉气,几片薄荷叶在水面上轻轻晃动。九月接过碗,仰头一饮而尽,清凉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驱散了些许暑气。

正午的太阳像火球般高悬,整个院子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蒸笼。热浪裹挟着谷物特有的焦香扑面而来,呛得人喘不过气。九月脚下的稻谷被晒得发烫,透过薄薄的鞋底,仍能感受到那股灼人的温度。她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贴在背上,又被太阳烤得半干,泛起一层白色的盐渍。

\"九月,先歇会儿吧,吃点午饭!\"大姨在屋里喊道。

九月应了一声,放下木耙,走进屋里。餐桌上摆满了可口的饭菜:金黄的煎蛋、碧绿的清炒豆角、香气四溢的梅菜扣肉,还有一大锅白米饭。但她实在太累太热,没什么胃口,只是匆匆扒了几口饭,喝了一碗绿豆汤,就又回到院子里继续干活。

午后的阳光愈发毒辣,连老黄狗都躲进了床底。九月却不敢懈怠,不停地挥动着木耙,将稻谷翻来覆去。汗水模糊了她的视线,她就眯起眼睛继续劳作;手臂酸得抬不起来,就换只手接着干。每翻动一次稻谷,都有细小的尘埃扬起,在阳光下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柱。

夕阳西下时,天边的云彩被染成了绚丽的橘红色。九月看着渐渐西沉的太阳,开始用木耙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