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孙权三气周公瑾,庞统临江劝鲁肃(1 / 2)

周瑜缓缓走到舆图跟前,然后突然一把将舆图扯下,铺到了桌案上。

他本不理解,北伐大战即将开始,主公为何突然要去豫章。

起初,他以为豫章尚有山越余党作乱。

但他清楚的记得,豫章的山越,他那一次剿得干干净净,纵有贼叛乱,也应该在近南海之地,短时间内不会对我们造成太大影响。

就算会作乱,就算作乱地点在豫章,也用不着主公带大军亲去。

只需派陆逊吕蒙程普之一,率两万大军前去,自然会把里平定得稳稳当当。

可为何?

主公偏要如此?

他曾以为,主公是想刷战绩,获得威信,以减轻之前被伏曹营的巨大压力。

但现在看来,恐非如此……

主公,莫非想要更大战果?

可这战果……

又在哪里?

周瑜目光掠过豫章,豫章往下便是交州。

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前段时日,主公对交州局势的重视。

夺交州???

不,仅以交州之蛮荒之地,弃北伐大业?

他又顺着交州往上看,却看到了湘水。

再沿着湘水往上……

周瑜只觉得脑袋轰的一下,差点当场炸了。

他身子摇了摇,就欲瘫倒在地,幸有孙瑜相扶:“公瑾,公瑾……”

周瑜缓了缓神,仰天悲泣:

“哎呀,主公……何以行此短视之举……”

说完,“噗”的一口鲜血喷吐而出,当场晕倒在地。

……

与周瑜一同心神崩乱者,还有刚抵东津的鲁肃。

东津居汉水东岸,与襄阳城隔江相望、一衣带水,既是襄阳城东出的要津,更是水陆交汇的重要码头。

此刻鲁肃正立于此地渡口,目光所及,却是襄阳城头遍插的吴字旗号:“吴”、“孙”、“程”、“吕”、“徐”等诸旗居高临下,在风里翻卷;

而城下营垒中,“汉”、“刘”、“黄”、“甘”、“严”等汉将旗赫然林立,与吴军隔城对峙。

这魔幻无比的场面,让鲁肃目瞪口呆。

怔然良久,忽然一阵反胃,速扑至江边,对着汉水一阵呕吐。

庞统好心的为其轻敲后背,哀叹连连:“你看看,我就说吧……”

过了好一会,鲁肃才喘匀了气。

哽咽言道:“我主何故如此??”

而后,便要往城中去,欲请主公言明因由。

却被庞统拦腰抱住。

“哎哎,你干什么去?”

“我……我要向主公问明因由,请其献城……”

“子敬,勿做傻事啊!”

“臣子无能,致主公大错,岂可不倾力补救?”

“你怎么补救?”

“自然是入城去见吴侯!我要向他陈明君臣大义、盟好之责,劝他速速开城,亲往陛下驾前叩首请罪!”

“那你又该如何入城?”

“我……”

鲁肃抬眼望去,襄阳城门紧闭如铁,高垣巍峨耸立,壁上吴旗猎猎,这般严防死守之势,纵有千言万语,又如何得入?

庞统复问:“子敬莫非要对门吏言,汝乃鲁子敬,曾与吴侯同榻论事之旧友,求其开门放汝入城?”

鲁肃疑惑反问:“莫非此法不可行?”

“当然不可行啊!”

庞统满脸无奈,摇头叹道:“城中守将必以为陛下以你为饵,诱吴侯开门。届时恐无半句分说,几番乱箭齐射,便将你射成刺猬!”

“啊……这?”

鲁肃觉得不可思议,但细细思之,庞统这般担忧又并非没有道理。

吴侯连背刺新皇的事都做出来了,还有啥事做不出来?

可是,身为臣下,岂能因惧死而避事、见君过而不谏?

想到此,鲁肃眼中燃起决然之色,凛然道:“即便身死于此,我也是尽忠尽节,无愧于心!”

“鲁子敬!”

庞统见他这般执拗,忽然厉声怒喝:“你莫要忘了,你鲁子敬如今是我大汉的扬州刺史,是陛下亲封的臣子,并非只属吴侯一人!”

庞统这话如惊雷炸响,直将鲁肃劈得僵立当场,脑中一片空白。

他怔了半晌才回过神来。

这些年,他总以江东臣子自居,早已习惯了“吴臣”的身份,竟忘了大汉未亡、陛下尚在!

庞统所言不假,自己辅佐的是背汉之主,那他这般奔走效力,岂不成了世人眼中的乱臣贼子?

可转念间,当年在京口与吴侯同榻议事、献“联刘抗曹”之策时的赤诚与期许,又清晰浮上心头。

一边是君臣知遇的旧情,一边是天下正统的大义,两种心绪在胸中翻涌撕扯,那番纠结难明,竟无半句话能说得清。

似乎只有一死能解此心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