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许都暂安,曹冲的觉悟(1 / 2)

荀彧心中又是一动。

紫薇乃指代当今陛下,古柏又谓之何人?

当然是他荀彧。

原来,诸葛亮亦算出他可能无法离开许都。

乃求他看护陛下周全。

荀彧有些不解。

按说,如果陛下亡于许都,刘备正可以高举大旗,以存续汉室皇脉为由,登基称帝。

谁也说不出他半点不是。

那么,诸葛亮是真心的吗?

荀彧就是这样的人,他从来不愿将一个人想得太坏,却亦不会将一个人想得太好。

当初力劝曹操除去刘备,便是认定其仁义之名,或为笼络人心的权术,未必是肺腑本真。

那么现在,他的想法又如何?

自刘备脱离许都之后,曹操常恨:“未听文若之言,至放虎归山。”

然观刘备成事至此,所谓之狡诈,皆为脱于绝境。

其待民待士,莫不仁义为先,赤诚相待。

声名播于四海,为天下人所钦仰。

可见其本心,终是光明磊落,非寻常权谋之辈可比肩。

这一刻,荀彧真产生了一个想法,带着汉帝一并投靠于刘备。

但,他还是放不下曹操。

他若行此举,曹操必被定性为乱臣贼子,遗臭青史,万劫不复矣。

哪怕他最终还是想做一个大汉的忠臣。

更何况,我若真带着陛下,去投奔荆州。

到时候,刘备虽可效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可有正统皇脉在侧,他又如何能自安于荆蜀,而不遭天下非议?

待天下大定,他又如何和陛下相处?

还不如像现在这般,守护陛下于皇宫之地。

但诸葛亮的信,还是给了他很大的触动。

他觉得诸葛亮似乎和他是一类的人,都愿效忠于陛下。

今后,无论曹操统一天下,亦或是刘备统一天下,都会有向汉之人,为陛下护持纲常,存续汉祚。

“孔明,放心吧,有你我在,陛下不会遭逢倾覆之危,汉室香火亦能绵延不绝。”

此乃荀彧对千里之外的孔明,遥寄的一句承诺。

……

另一侧,曹冲终得许都之乱敉平之讯。

其实,在这场动乱开始之前,他就感受到了。

那他做了什么没有?

他什么都没有做。

翻开贾诩临行前留给他的嘱咐:“公子非储贰之选,欲求安身,当远避锋芒,藏拙守愚。遇事需装聋作哑,不探不究;兄长成事,若有需要,便倾力相助,以示赤诚。

如此,方可立身于朝堂,得蒙荫庇,而备受重用。”

坦率而言,曹冲年轻气盛,一如曹植一般,急于展露自己的才华。

但和贾诩,他学到了很多。

他知道自己身有重疾,又非嫡出。

父亲虽喜自己,但若立嗣子,必在二哥与四哥中择选。

贾诩曾多次向曹冲细述历代兄弟阋墙、祸乱家国的典故。

告诉他,千万不要参与争嗣之事。

而每言到此,贾诩就痛心不已。

他看到了曹家兄弟反目成仇的隐患,也知道埋下这隐患的罪魁祸首当是何人?

倘若……

大公子若未曾殒命,凭其忠孝昭昭之节、超群拔俗之才、冠绝当世之勇,再加之四海归心之威望,必能承继大业,开创一代雄主盛世。

到那时……

还会有那种事么?

二公子可安守后方,捭阖众官,监察百僚,必成兄长督国之肱股;

三公子则纵马疆场,冲锋陷阵,戍守万里河山,终为兄长镇国柱石;

四公子引领文坛新风,以文心聚揽天下士心,以笔墨调和世间舆情,终可助兄以文安邦;

七公子则沉心擘画,运筹帷幄,于无声处洞穿世事玄机,先成算无遗策的绝顶谋士,后成经纬天地的相国之才……

不敢想,那画面该有多美。

……

只可惜,大公子曹昂既不复在焉,一切美好都将不复存在。

剩下几个身负绝世之才的曹家兄弟,谁又服得了谁?

贾诩每思于此,皆痛心不已。

于是贾诩不止一次肃然嘱曹冲曰:“汝兄弟若能捐弃嫌隙、相扶相济,同心一德,必能共襄伟业,臻于鼎盛;倘为储位之争而阋墙构怨,终至骨肉相残、喋血禁闱,祖宗基业必遭倾覆,身家宗族尽皆覆灭矣!”

曹冲也记在心里。

故而,当许都风云渐起,他察知端倪,遂决意杜门谢客,托病静养,一概不问外事。

然曹植不然。

仍广纳宾客,宴饮无辍,席间吟诗作赋以逞才,酒酣则狎妓寻欢而纵逸,于周遭山雨欲来之势,全然不顾也。

这是文士的浪漫。

却是政客的死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