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冯家二小子的生意经(1 / 2)

赶场的人潮涌动,到了地方反而看不出知青们的离去对这里产生什么影响。

和往年相比,用自家农产品换粮票、布票的乡亲要大胆的多。

建设兵团改制,场部这一片全都划给了林业局,虽然也安排了巡逻的人手,可明显大家都不咋乐意管私底下的交换。

往年巡逻队的人其实也不咋管,实在遇上了,两边都躲不开,大多吆喝两句,换东西的老乡收拾收拾,换个地方继续。

正经来说,东北这片一直对类似的情况都没严格的进行管理。

单看在沈阳,张红旗和赵铁柱随便瞎溜达就能遇上推着小车偷偷出摊的卖吃食的小贩,就能明白是个什么情况。

清泉县就更不在乎这些了,建设兵团改制之后,巡逻队的人都成了林业局的职工,更多的是维护秩序,预防打架斗殴。

可这玩意咋说呢,再预防,也止不住有小年轻热血上头。

张红旗一帮人正走着呢,就听见前头一阵喧闹,人群哗啦啦躲开,两个被开了瓢的小伙子脑袋上冒着热气,一通猛跑,冲出人群。

后面还有人撵,也是速度飞快,各种问候祖宗十八代的礼貌用语喷的满天飞。

赵铁柱嘿嘿嘿的看的直乐呵,虎妞不动声色的在他背上拍了一巴掌,老实了。

这种场面,不管是赶场还是看灯,甚至但凡有个热闹事,都实属常见。

别说赵铁柱和张红旗了,就连李秀芝也没啥惊讶害怕的,只是招呼一帮年轻人,看好二丫儿和再庆,别给冲散喽。

这年头的人活的粗糙,遇到打架整的头破血流的,更多是看个热闹。

不往跟前凑,免得溅身上血,是大部分人的底线。

一帮人逛了大半天,去国营饭店整了顿好的,把刘浩和马晓玲给送去郑宏分那院子。

这俩人得回沈阳的,来清泉县就是为了郑宏和李秀秀结婚,顺带去靠山屯玩几天。

眼瞅就该过年了,指定不能一直留在这。

林彩英得等到过完年,假期结束再回去。

说起来两口子聚少离多的挺可怜,但张红旗后世的思维,不乐意把林彩英拘束在自己的身边。

林彩英又是个有事业心的,哪怕待在靠山屯,人家也忙活着整药材种植,以及其他药膏之类的零零散散的成药。

去沈阳,也不过是那边适合发展,各种平台高,机会也多。

说白了,有些人生来就不甘心过平庸的生活,也不愿意向身处的环境低头。

林彩英眼下的生活,对她自己而言已经是难以想象的满意了。

别人眼中的近乎毁掉一生的选择,在她看来,却满足了自己对家和爱人全部的幻想。

至于旁人的看法,林彩英如果在乎,那她就不是林彩英了。

赶场这个说法,还是从知青们的嘴里流传出来的。

好似是南方地区,对于大集之类的称呼,大家伙跟着都这么叫,也就流传开了。

临近年关,赶场的时候能换到的东西比平时多。

甚至偶尔还能见到鸡蛋这种稀罕物。

价格肯定不便宜,零下四五十度的气温,鸡能养的活就不错了,还能下蛋,这得伺候的多金贵昂。

不但得肯费那个精力,还得懂技术,这玩意不是一般人能折腾的。

街道一角,冯家二小子冯朝晖跺着脚,揣着手,靠着墙根站着,一副等人的模样。

这小子脑瓜子灵,又不乐意受穷,加上胆子又比旁人大,所以专门出来换粮票。

自打被徐德胜找上之后,冯朝晖一直老实搁家待着。

说不好听点,这孩子多少有被吓到。

苏婉儿和老太太在他眼里,那就是顶天了不得的人了。

结果住那小院愣是被人给扫了。

冯朝晖没敢跟他大哥说太多,遮遮掩掩的,倒也糊弄过去了。

可他自己心里后怕。

真要是说,一开始苏婉儿打发他去林凤县的时候,他就知道那个徐念珍(徐德胜假名)有这本事,哪怕他对干娘再死心塌地,也得犹豫。

当初在丰收农场外头道边的小树林,徐德胜是出手摆弄了冯朝晖。

可冯朝晖过完年才十五岁,就是个半大小子,个头倒也不算低,可人瘦的厉害。

别说是徐德胜练过,哪怕换成农场里普通的中年人,也能随意搓扁揉圆。

毕竟农场里头吃的饱甚至吃的好,身子骨自然就养的壮实。

而冯朝晖呢,打小就没过过几天好日子,他大哥上了班有了工资,他搬过去跟着大哥过,才不挨揍。

冯朝晖在家呆不住,事情过去四五天头上,他就又开始出门瞎溜达了。

鸟悄儿去了一趟苏婉儿那个院子,明显瞅着没了人,这小子也没翻墙进去,只能等着干娘避过了仇家再回来。

好在前头苏婉儿零零总总给他贴补了不少,钱啊粮票啊还有各种好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