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国政纲要】,宣德司(2 / 4)

待在书房苦多了,不仅要面对战乱,还要处理繁杂的民生事务。”

“属下想好了。”

李书荣语气坚定:“北疆正是用人之际,属下不想只做个抄抄写写的书吏,也想为‘驱胡复汉,均田安民’出一份力!”

听着他的话,李骁满意的点头道:“宰相起于州郡,猛将发于卒伍。”

“没有经历过基层的历练,即便是走到了高处,所感受到的也只会是彻骨的寒冷。”

金州老汉民之中的文化人不多,李书荣便是比较出色的一个,所以李骁对其很重视,一直带在身边,亲身教导,传授他北疆的治国理念。

之前是因为他年纪尚小,今年也才刚刚十八岁而已。

李骁也有想法让他出去历练,不过既然他能主动提出来,李骁很是欣慰。

“我们北疆是以武为本,以军功论英雄。”

“无论是成为将军还是巡抚,都需要立下战功,一步步升上来。”

“属下明白。”李书荣重重点头道。

他虽然是个书吏,但却不是文弱书生。

北疆老汉民出身,哪能手无缚鸡之力?

只是肚子里比其他汉民多了点墨水,给人的印象就是个书生。

骨子里还满是金州汉民的粗犷和凶悍。

李骁点头,当即下令:“既然如此,你便进入第十九万户。”

“按你的级别,先任副都尉,跟着四叔学习领兵作战,待熟悉军务,立下战功后,再调任正职。”

“末将遵命。”李书荣重重抚胸喝道。

与此同时,宣德司的框架已初步搭建完成。

虽然依旧是大猫小猫三两只,但按照李骁的计划还将继续扩招人手。

先在每个万户设立宣传点,挑选一些能说会道的士兵担任宣传员,向将士们讲解北疆政策与治国思想。

下一步,再逐步将宣传点深入到千户、百户,确保人人知晓北疆的目标与理念。

而在民间宣传上,李骁并未效仿穿越者前辈推行报纸。

一来此时百姓识字率不足一成,报纸发行成本高、受众少。

二来核心识字群体是士绅豪强,而北疆正致力于打击这一阶层,发行报纸反而可能成为他们反对北疆的工具。

李骁对吴立震道:“就按照你的办法,招募一批游走四方的说书人,给他们编好话本。”

“比如讲北疆军灭西夏、救百姓的故事,讲分田免税后百姓安居乐业的场景,让他们在市集、村寨的茶馆里宣讲。”

“百姓爱听故事,听得多了,自然会明白北疆是为他们好,也会真心归顺。”

吴立震立刻着手落实,很快便招募了数十名说书人,编写出《杀牛岭大捷》《灵州分田记》等话本。

之后的这些年中,北疆境内的茶馆里,村寨的地头间,有时能看到说书人讲北疆故事的场景。

百姓们围坐倾听,时而为北疆军的胜利欢呼,时而为曾经百姓的苦难叹息,对北疆的认同感,也在一个个故事中悄然加深。

而那本凝聚着北疆治国思想的书册,被李骁命名为【国政纲要】,这只是初代版本而已,日后还会继续增添新内容。

也被李骁下令印发到各军镇将领与民户官员们手中,成为北疆官员施政、将士作战的根本遵循。

更是成为了河西军校必修政治科目。

……

秦州,作为宋国西线的另一个主攻方向,战况同样激烈。

吴曦麾下将领冯兴、杨雄、李珪率领八千步骑,趁着金军主力被北疆军牵制的空隙,悄然进入赤谷,企图突袭秦州,打通进军关中的通道。

赤谷两侧山势陡峭,林间雾气弥漫,宋军士兵小心翼翼地沿着山道行进。

冯兴勒住马缰,望着前方隐约可见的秦州城墙,低声对身边的杨雄、李珪道:“金军主力被北疆军拖在三寨,秦州城内兵力空虚,咱们这次突袭,定能一举拿下城池。”

杨雄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战意:“只要拿下秦州,咱们就能与程松大人的部队汇合,共同夹击大散关的金军!”

可他们不知道,此时的秦州城内,早已布下了天罗地网。

金军将领完颜承裕、完颜璘接到探报后,立刻联合河州防御使蒲察秉铉,率领五千精锐,在赤谷设下埋伏。

当宋军进入赤谷中段之时,金军的箭雨便瞬间袭来,“咻咻”声划破雾气,宋军士兵纷纷中箭倒地。

“不好!有埋伏!”

冯兴脸色骤变,高声下令:“列阵迎敌!”

可宋军早已乱作一团,金军骑兵从两侧冲出,弯刀寒光闪闪,如砍瓜切菜般杀向宋军。

杨雄手持长枪,奋力抵抗,却被完颜璘一刀劈中肩膀,鲜血喷涌而出。

李珪试图组织步兵反击,却被金军的重甲骑兵冲散阵型,士兵们四处逃窜。

短短半个时辰,宋军便溃不成军。

两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