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邀请之赵王(2 / 3)

晋庭汉裔 陈瑞聪 5667 字 5个月前

房屋,有些不可收拾。”

“那也不至于将武库烧尽吧?”

“当时张中书也过来了,他害怕是有贼子当夜作乱,就让我先不要急着救火,而是看管各街头,在确认无事后,再去救火,结果就是这般了。因为这个缘故,朝廷也没有太追究我。”

“原来是这样。”刘羡有些了然,又问道:“可有件事我还是不太明白,请孙使君解惑。”

“大火能够烧毁王莽头、孔子屐也就算了,赤霄剑(斩白蛇剑)是精铁做的,顶多烧毁剑鞘和剑柄,怎么也能不见呢?”

“这……”孙旂像是遇到了什么难处,好半天才说道,“我们也很奇怪,但张中书说,这赤霄剑不是人间凡物,他看见此剑化作一道红光,穿屋而过,不知所踪了。”

刘羡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他记在心里,也不多过问,只是诧异孙旂为什么会和赵王在一起,毕竟按理来说,他应该和后党走得更近才对。

不过疑问也没有持续多久,很快他就发现,孙旂的四个儿子也在这里,还叫孙秀四叔。

原来是孙秀认的亲戚!刘羡暗自腹诽不已,孙秀一个琅琊人,竟然连祖宗都开始乱攀了。

刘琨最后引着刘羡到赵王面前。刘羡和赵王在关中已经见过几次面,但是像这么面对面地打量和对话,还是第一次。司马伦上下审视刘羡后,第一句话就是:“刘羡,你看我像贤王吗?”

这都是什么问题?刘羡哭笑不得,他说:“殿下,贤能从来不在外貌,庞统貌丑也不耽误他做贤臣。”

但司马伦却有点死缠烂打的意思,他又问:“那你说,我能做贤王吗?”

这话多少没有自知之明了,但刘羡明白过来,司马伦其实是想招揽自己。

果然,他听赵王继续道:“唉,过去我不懂政务,也不修德,在关西做了一些糊涂事,惹出了不少麻烦祸事,多亏了有你们这些良臣善后,我才没有铸成大错。现在国家正值危难之际,我身为宣帝之子,宗室之率,不敢不痛改前非。可我天资受限,不辨贤愚,需要有良臣辅弼,也就是你啊!怀冲,能助我做一名贤王吗?”

这番话司马伦说得很不流畅,感情也不深刻,刘羡一听就知道,他这是临时背的稿子。

刘羡在内心里觉得好笑,他想:早就知道赵王愚蠢,可眼见更胜闻名,哪怕和天子相比,赵王的愚蠢也并不逊色。孙秀还真敢让赵王招揽自己,他哪里来的自信?

不过话说回来,赵王表现得如此殷勤,他也不好冷漠拒绝,就含糊其辞说:“殿下若遇事有什么困惑,当然可以来信问我。”

言下之意,刘羡不会提供除了回信以外的任何帮助。不过赵王哪里听得出来?他只当是刘羡应允了,就让司马荂过来领着刘羡入席。

不过有一件事出乎刘羡预料,那就是这些旧日同僚们到的很齐。皇甫商等人自不必说,就连孟观也到了。作为最后平灭叛军的都督主帅,孟观和赵王、梁王是没有多少情谊在的。

不过转念一想,倒也正常,毕竟关西平叛是孟观的得意之作,此时有一个能公然夸耀的机会,他怎么会错过呢?

果然,刚一落座,就听到大家在谈关西的往事,也在议论现在关西的一些近况。

皇甫商的兄长皇甫重此时已经升迁为秦州刺史,相互之间经常有联系,他对大家抱怨说:“河间王去了长安后,在着手重组征西军司,张方和李含这两个小人,可算是交上好运了。河间王很看重他们两个,表举李含为征西长史,张方为振武将军,一文一武,好似左膀右臂哩!”

李含为人刻薄,仇恨高门,不善交际,因此不被同僚亲近。而张方好食人肉,这更是令人反感。没想到平叛结束,河间王司马颙一到,这两人竟然时来运转,官运亨通了。众人都感到不可思议,继而一片哗然。

刘羡也暗暗吃惊,不过他更关注的是张轨、索靖、张光他们的境遇,他问起皇甫商,皇甫商说:“索公和张兄都还好,他们不是已经去当郡守了么?就是张军司还在平叛。”

“秦州这边的胡人虽然大部分都招安了,但是凉州境内却不安宁。据说因为拓跋西迁,逼得许多鲜卑人跑到河西来作乱。也搞得现在凉州七郡,无郡不贼。张军司来回平叛,怎么也剿不干净。我兄长和我说,张军司认为这不是靠剿就能解决的事情,他想自荐为凉州刺史,剿抚并用,才能还一州清平。”

听到这里,在座的人都说很好。只要是在征西军司待过一段时间,就没有人不敬佩张轨的才华。以他的资历与能力,要担任一州刺史,那肯定是绰绰有余的。或者说,他竟然现在还没有担任刺史,足可见朝廷用人的失败。

大家又闲谈了一段时间,刘羡看了看左右,见大部分人已经有些醉了,便不动声色地问皇甫商说:“听说李庠率领的十余万流民已经离开汉中,开进益州了,他们还安分吗?没闹出什么乱子吧?”

皇甫商还真知道一些,他说:“嗨,十几万人迁移过去,哪能没有乱子?听说和本地的土人有不少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