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教授是超人(3 / 4)

没有直播,但是作为新闻报道进行了转播。

这对位于莫斯科的航天局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圣诞节的夜晚,会议室灯火通明,昏黄的灯光投射在厚重的橡木家具上,投射出斑驳的阴影。

墙上则挂满了r-7火箭和斯普特尼克卫星的设计图,这些都是苏俄航天局辉煌历史的见证。

角落里,一台来自华国的熊猫牌收音机发出清晰的声音,播放着来自大洋彼岸的新闻广播。

“……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奥尔德林成为第二位踏上月球的人类。nasa局长伦道夫·林没有参加白宫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这被认为是总统先生和教授出现嫌隙的象征,虽然教授声称是因为自己要参加纽约数学家圣诞晚会……”

广播员的声音低沉而清晰。

瓦西里·米申坐在长桌的首座,他是科罗廖夫的接班人。

科罗廖夫的去世被秘不发丧。

毕竟作为在航天领域和林燃并驾齐驱的人物,苏俄不想让外界知道他们失去了一位航天工程领域的巨擘,让外界认为他们无法和nasa继续竞争。

瓦西里神情有振奋也有压力。

振奋来自克里姆林宫。

1966年年底的苏俄,有些异常,一些本应该发生的事情早晚都要发生。

外界,这里主要是阿美莉卡等国家专门研究苏俄的机构们也意识到了这种异常。

苏俄内部的人们对于这种异常就更加敏感了。

毕竟他们就身处局中。

不过对于苏俄航天局的技术官僚们来说,这种影响未必就是坏事。

因为尼基塔削减了他们的预算,把更多预算投入到了半导体领域,投入到了东欧的德累斯顿和莫斯科郊外的泽列诺格勒微电子中心。

这里不仅仅是削减了预算,还包括了工程师。

在年初科罗廖夫去世后,克里姆林宫对于航天和军事项目的支持还在压缩。

而现在,米申前不久去克里姆林宫开会后,意识到,形势将迎来前所未有的转变。

好像又要开始强调军事和航天了。

瓦连京·格卢什科坐在他对面,面无表情,盯着桌面上的一份科罗廖夫遗留的火箭设计图。

作为苏联顶尖的火箭引擎设计师,瓦连京早已习惯在压力下保持冷静,但内心的波澜却难以完全掩饰,因为阿美莉卡的进度太快了。

原本他们以为阿美莉卡要在1968年才能完成独立登月。

结果足足提前了两年。

而他们的提前登月是运气和合作的产物。

这次阿美莉卡不但没有用联合登月的技术路线,反而用了一条新的,指令舱分离又会和的路线。

用新的技术路线,时间还提前了。

这给苏俄航天局造成了巨大的震撼。

格卢什科的脑海中闪过教授在卡纳维拉尔角控制中心里意气风发的画面,心中不禁生出复杂的情绪:教授虽然是对手的最大威胁,但也不得不承认对方的能力超群,然后己方还失去了科罗廖夫。

米申问道,“格卢什科同志,关于n-2火箭,你有什么想法吗?”

格卢什科缓缓抬起头:“米申同志,抱歉,我认为还是那个道理,n-2火箭的30个引擎,短期内很难解决。

科罗廖夫是伟大的,但他不是神。

他留下的图纸无法解决所有问题,要造出n-2,我们有太多问题要克服,而现在我们面临严重的人手短缺问题。

更重要的是,我们和nasa竞争,我们缺乏教授一样的顶尖人才。

我们很清楚,无论是你还是我,又或者是其他的工程师,我们都无法和教授比。

工程师数量是其次,最顶尖的工程师则更为重要。

狼群依赖的是头狼。”

这里的n-2,其实是原时空的

前两年,苏俄在科罗廖夫主导下,紧急搞出来了n-1,那玩意只是一个简易版的n-1。

原时空的n-1,运载量有足足95吨。

能够将95吨的物质运送到低地球轨道,将33吨的物质运输到月球转移轨道。

格卢什科和米申都很清楚,想单独登月,研究出n-2是必须的。

光靠n-1,大概率就是能上去,然后回不来。

过去你这样搞可以。

但在阿美莉卡已经成功单独登月,送了两个人上去,还把两个人都接回来的今天,再搞这种单程票显然是不行的。

这样搞,压根证明不了苏俄的科技实力有多牛逼,反而会起副作用。

“我们不能永远活在教授的阴影下。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路,发挥socialism的集体力量。”米申顿了顿,目光投向远处的夜空。

格卢什科叹了口气:“你还没明白吗?教授的成功还没有给你敲响了警钟。

他的团队高效、果断,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