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长城的驰援(3 / 4)

未来优化的方向。

只是过去找不到合适的借口,人家苏俄干的好好的,为什么要换你?

现在,借口已经出现了。

苏俄的设备一开始能和阿美莉卡打的有来有回,但阿美莉卡的优势在于,他们的研发进度太快,迭代速度太快。

根据伯纳德·纳尔蒂写的《电子战的战术和技术1965-1973年对北越空战中的电子对抗措施》中的内容,这是阿美莉卡空军在东南亚的战术和技术系列专著之一,苏俄从1970年开始跟不上阿美莉卡的进度。

(阿美莉卡空军f-105dthunderchief正试图躲避从北越sa-750德维纳发射的v-75vsam,图来自阿美莉卡空军)

越战考验了双方电子对抗措施的最新发展。

起初,雷达控制的地对空导弹和高射炮具有优势。

然而,阿美莉卡空军完善了战斗轰炸机的对抗吊舱,并装备和武装了飞机,以明确定位和摧毁导弹基地。

这些努力,辅以远程干扰和其他军种的反制飞机,成功地恢复了有利于进攻的平衡。

原时空是从1970年开始落伍的。

在1972年12月对河内-海防地区的b-52袭击lebackerii中达到高潮。

整个战时经历被压缩到几天内,阿美莉卡就完成了轰炸。

但现在,这个时间被提前了。

现在,美军的优势不仅仅来自gps,还来自整体的技术进步。

苏俄的防空体系,在阿美莉卡面前捉襟见肘。

北越前线岌岌可危。

在龙影小试牛刀后,北越方面也对华国的防空体系和雷达设备充满了期待。

克里姆林宫,列昂纳德靠在椅背上,眯眼抽着香烟。

桌旁坐着格列奇科元帅、葛罗米柯,以及几位kgb的官员。

他们面前摊开的文件堆积如山,主要是从河内传来的加密报告。

“同志们,”列昂纳德开口:“燕京的同志们又在搅局了。

情报显示,他们不满足于援助导弹,现在想直接接管部分前线的空军对战。

他们希望能在谅山省部署他们的防空体系。

他们的工程师想要教北越的同志们反制阿美莉卡的空军。

葛罗米柯同志,你怎么看?”

葛罗米柯调整了下眼镜,翻开报告。

“列昂纳德同志,这是个棘手的问题。

华国人声称他们的技术能填补我们的空白。看纳尔蒂的分析。

然而事实上他们的地对空导弹证明了他们确实能做到这一点。

但燕京方面的动机显然不纯。

他们声称要分享半导体技术,情报显示,他们的半导体技术已赶上阿美莉卡的贝尔实验室。

如果他们接管谅山到阿绍谷的防空区,北越会更依赖华国。

这对我们不利。”

最后葛罗米柯又补充了一句:“也许对越战的形势有利。”

列昂纳德思索片刻后说道:“我们不能公开反对。

北越的同志需要援助,阿美莉卡的进度太快,他们的整体技术进步,不仅是卫星定位,还有那些野鼬鼠和远程干扰飞机。

如果华国人能拖延对方的迭代,让我们的sa-2多撑几个月,或许到1970年,我们的新型sa-3就能赶上。

但风险大,华国人成功了,河内会转向燕京;失败了,阿美莉卡会更快推进,我们的声誉也跟着完蛋。”

葛罗米柯点头:“我建议私下和燕京谈判。

让他们提供技术给我们升级设备,我们继续主导援助。

公开支持他们的介入,但强调阵营的团结。

我们需要华国的技术来推动我们的多军种协作,半导体技术太重要了。”

到了1969年,主要国家的领导人们都意识到,半导体技术的重要。

只是到底有多重要,他们缺乏足够清晰的概念。

现在从越战前线的电子对抗来看,好像比他们以为的还要更加重要一些。

会议结束时,列昂纳德敲定决议:“发电报给河内,欢迎华国同志的补充援助。

但监视他们,安德罗波夫,派更多人去河内,我们要想办法获得华国人的技术。”

一架架秘密运输机降落在谅山省的山谷,机舱卸下的不再是孤立的导弹箱,而是整套防空体系:二十辆改装卡车,搭载华国最新的雷达站和电子对抗设备。

这次华国的领队李工程师再次现身,带了更多技术员,他们的工具箱中塞满晶体管组件和真空管备用件。

“阮营长,”李工程师展开蓝图,对阮文泰解释道,“龙影只是利刃,这次我带来的长城系统才是盾牌。

这套系统包括三种核心设备:首先是鹰眼脉冲多普勒雷达站,体积如一辆卡车,能在s波段和x波段扫描,探测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