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送到高平的。
如今收到钱知州的来信,何知州觉得混吃等死的钱软饭总算做了一件人事。
高平别的不多,就是荒山荒地多,否则也不会穷山恶水出刁民。
钱知州想不到的是,何知州不但欢迎童州移民,而且还想把这些移民留在高平。
这些移民大多都是老实本分的百姓,让他们留在高平开荒不好吗?
就在钱知州转圈圈的时候,何知州已经叫来下属商量如何安顿灾民了。
这些下属都是跟着何知州走过刀山火海的,都是他的铁血班底。
于是,四皇子还在半路上,高平已经打开城门,并且推出了一系列开荒政策,欢迎灾民的到来。
钱知州收到何知州的来信后,整个人都傻了。
不是,他没有看错吗?
这年头还有欢迎灾民的?
他就不会!
如果出事的是其他地方,大批灾民来到童州,他肯定会紧闭城门,不让灾民进城。
灾民是什么?
就是隐藏的小偷和凶犯,是打家劫舍的流寇,能躲多远就躲多远,他还想安安稳稳等升迁,除非是像那晚一样,被人用刀指着,否则他绝不会让灾民进城。
可是现在问题来了,迁民是大事,四皇子还没到,他就让百姓迁徙,四皇子知道后会怎么想?
钱知州继续转圈圈。
萧真和赵时晴已经等不及了,水患的传言已经从城里传到了城外。
小王庄。
一名挑着担子的货郎正在向一群婶子大娘们道歉:“你们能多买就买一些,以后可能要有好长一阵子,我都不会来了。”
婶子大娘:“为啥不来?你不是已经成亲了吗,莫非是你媳妇要生娃了,生娃的是你媳妇,难道你要陪着媳妇一起坐月子?”
货郎:“不瞒你们说,我媳妇确实大了肚子,不过我不是要陪她坐月子,而是陪着她去高平,你们还不知道吧,童州水患,四皇子已经带着工部的官员在来的路上了,到时候不但童州要淹,就连白县余州也要变成一片汪洋,这个时候不走,还等什么,唉,你们也走吧,高平那里已经贴出告示,只要是拿着路引的良民,都能在高平落籍,而且那边有的是荒地,谁开了就算谁的,好了好了,不说了,我要回家收拾收拾,明天就要启程了。”
货郎说走就走,顾不上只卖了不多的担子,他只要在村子里说上一番话,就能白得一两银子,今天他已经走了三个村子,这就是三两银子,以前他走街串巷一个月,走烂几双鞋也赚不到三两银子。
另一个村子里,村口的大槐树下,老头老太们望着货郎远去的脚步,正在商量着要不要也去高平。
“谁爱去谁去,我反正不去,我家世世代代都在这里,祖坟也在这里,我还有十亩地,这村里除了老财主,就属我家田地最多,我死也要死在自家田地里。”
“你这老不死,是没带着耳朵出来吗?刚刚那货郎都说了,被洪水泡过的田地,不养上十年八载根本长不出庄稼,你半截身子入土的人,死了也就死了,也要为后代子孙想一想,长不出庄稼怎么办?你忍心看着你的大孙子活活饿死吗?”
“哪有你说的这么严重,我活了几十岁,什么没见过?”
“我呸,你见过发洪水吗?我听我爷说了,他们当年就是因为老家发洪水才逃到这里来的,如果老家能待,为啥离乡背井来这里?”
这时村长走了过来:“大家都不要吵了,明天让我家老大到城里打听打听,看看是不是真有这回事。”
城里。
这两天来了很多打听消息的,都是附近村子里的。
皇子来童州治水是真的。
童州水患也是真的。
甚至还有人说起早些日子,有人挖出石像的事。
“你们知道吗?那石像上刻了字的,上面写着某年某月童州水患,百里汪洋,十室九空。”
大槐树村是第一个逃难的村子,因为村长的儿子在城里打听到了消息,回来当天,村长便召集了全村人,大家一致同意一起逃难。
男女老少抢收粮食,能带走的全都带走,无论这传言是真是假,他们都要选择相信,大不了就是出去避一避,田地留在这里也跑不了,若是真的发洪水也就罢了,若是没事,他们还能再回来,至少,人还在,家当也在。
大槐树村的媳妇们,临走之前都给娘家送了信,于是其他村子也有人跟着一起走,有岳家跟着女儿女婿走的,也有出嫁的女儿女婿跟着娘家走的,有的村子心齐,看到有人走了,也跟着走,有走的,当然也有不走的,有的是觉得没啥大不了,还有的是自作聪明,觉得自己是个大明白。
童州通往高平的官道上,时不时就能看到拖家带口逃难的灾民,有的是一个村子一起走,也有是同姓同宗族一起走,有些独姓的,不想落单,便跟在大部队后面,这样如果路上遇到情况,也能有照应。
他们全都听说了,那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