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行至阵前,目光落在高顺那向东而跪的尸身之上,不禁重重地叹息了一声。
恰在此时,曹彦、郭嘉、典韦与张辽一行人也来到了此处。
曹彦在远处目睹了高顺及部分陷阵营将士的慷慨赴死,也不禁叹息道:“可惜了,都是不可多得的精锐啊!”
旋即,他朝着曹操喊道:“大兄,且让文远送高将军最后一程。”
曹操见来者乃是吕布麾下的另一员猛将张辽,当即快步朝着张辽小跑过去。
张辽见状,连忙翻身下马,单膝跪地,说道:“罪将张辽,拜见曹公!”
曹操将张辽扶起,面露惋惜之色,说道:“吾本意实不愿杀高顺,奈何他……”
张辽神色落寞,沉默不语。
曹操见状,连忙说道:“吕布竟然把他麾下最强的两位将领留下断后,足见其并无用人之能。他所看重者,只是他那几个并州嫡系,你和高顺无论再忠勇,也终究难入其心。”
张辽若有所思。
曹操趁热打铁道:“但我曹操不同,我向来用人不疑!你跟着我,我们一起为天下百姓争一个和平盛世,如何?!”
张辽心中本就已经对吕布心存不满,加之曹彦之前的一番话,更是让他心有所动。
此刻见曹操如此诚恳,他终于一咬牙,再次单膝跪地,道:“蒙曹公不弃,张辽愿效犬马之劳!”
曹操大喜,双手扶起张辽,说道:“快快请起,从今往后,你我便是同袍兄弟!”
说罢,他转身对身后的亲卫说道:“去告知文若,准备晚宴,吾要为文远接风洗尘!”
“喏!”亲卫领命,飞奔而去。
此时,系统的提示音响起,
【张辽对你的好感度发生变化,当前好感度:35%】
张辽归降后,对曹彦的好感度也上升了一大截。
曹操与曹彦一行人,回了鄄城。
至于继续追杀吕布的任务,曹操则全权委派给了曹仁、夏侯兄弟以及于禁等人。
再加上赵云、夏侯兰,吕布那一千余残军已经掀不起任何风浪了。
在回城的路上,曹彦一直在思索陷阵营那一百余幸存者之事。
等到进了州牧府后,他对曹操说道:“大兄,陷阵营还有一百余人生还,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精锐,我想以他们为班底重建陷阵营。”
曹操沉思片刻,说道:“陷阵营装备精良,战术严明,对统领的要求极高。你可有合适的人选?”
曹彦摇头道:“暂时还未想到。”
陷阵营的统领,不仅要武艺高强,更要具备出色的军事谋略和指挥才能。
他之前虽想到过一些人,但要么已有本部兵马,要么身处更合适的位置。
不得已,此事只能暂时搁置。
……
且说,
陈登、糜竺正在为刘备谋划如何干掉陶谦,进而统领徐州之时,曹操却突然撤军了。
而外间关于陶谦与笮融勾结之事,已然传得沸沸扬扬。
丑事被揭发,陶谦当即便气的一病不起。
他是真的病了,而且还是病入膏肓的那种。
陶谦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但为了不连累家眷,于是再次恳请刘备接手徐州,同时希望刘备能够放过自己的家人。
这一次,刘备没有再推辞,而是接过了徐州刺史的大印。
刘备手里捧着沉甸甸的徐州刺史大印,心中却并无多少欣喜之意。
他以仁义立身,陶谦临终相托,他自不会加害其家人,可这徐州刺史之位,得来却依旧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此时,帐下一人踱步上前。
此人乃徐州本地一小吏,平日并不起眼,却在此时一脸神秘地对刘备说道:“明公,今虽得徐州刺史大印,然朝廷并未正式任命。
名不正则言不顺,诸事恐难畅行。
依小人之见,明公可向袁绍示好。
袁绍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若能得他为明公上表朝廷,任命明公为徐州刺史……
那这徐州之地,明公便坐得稳稳当当了。”
刘备闻言,微微皱眉,沉思片刻道:“吾与公孙瓒乃好友,且曾共盟,如今若向袁绍示好,岂不是背了公孙瓒?
再者,袁绍此人,真会尽释前嫌,为某上表朝廷?”
那小吏见刘备意动,于是连忙劝道:“明公明鉴,公孙瓒远在幽州,如今自顾不暇。
而袁绍势大,正欲广纳贤才,扩张势力。
明公素有仁义之名,又得徐州,袁绍若能拉拢明公,于他而言百利而无一害。
且此举不过是权宜之计,待明公在徐州根基稳固,再做他图不迟。”
刘备听他说得头头是道,心中虽仍存疑虑,却也觉得有些道理,不禁微微点头。
陈登在一旁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暗自叹气,却一言不发。
陈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