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1 / 2)

且说,

袁绍亲率大军,杀气腾腾,直扑邺城而来。

黑山军虽勇,但也不过是一群悍匪而已。

面对红了眼的袁绍及其麾下如狼似虎的将军、士卒,哪里抵挡得住。

袁绍如狂风扫落叶一般,迅速夺回了邺城。

而在这过程中,还得了陶升这么个意外之喜。

陶升原本是内黄县的县吏,黄巾起义后,他也就跟着起义了。

但他的影响力不是很大,于是投靠了黑山军,成为黑山军中的一份子,自号“平汉将军”。

邺城之乱后,本该成为黑山军重要筹码的袁绍以及将士们的家属,竟然会被黑山贼寇陶升亲自保护起来,并送到斥丘。

在得知家眷都安好后,袁军众人终于把心放回了肚子里。

对于陶升,袁绍大手一挥,表了他一个“建义中郎将”。

于是陶升就这么水灵灵的从黑山贼,成了袁绍正规军将领。

要知道,黑山军总帅张燕,也就是个“平难中郎将”,陶升仅仅一次背叛就跟他平起平坐了。

不得不说,要升迁快,还得是跳槽啊!

虽然家眷救回来了,可这口恶气却不能不出!

况且黑山军老是在自己屁股后面搞事情,也终究不是长远之计。

于是,袁绍集结手下将士,誓要与黑山军决一死战,双方就此展开多番大战。

袁绍手下大将,有着河北四庭柱之称的颜良、文丑、张郃、高览四人,分别率领军队,与黑山军各路头领大战。

至九月中旬,

他们已经连续了击败于毒、青牛角、黄龙、李大目、于氐根等黑山军头目,斩首数万余。

在剪除张燕众多羽翼之后,

袁绍终于将目光投向了那位,差点让袁氏集团众多官员、将士家破人亡的罪魁祸首,张燕!

而张燕面对袁绍,却丝毫不惧,

他亲率三万余精锐步兵,及数千骑兵,与袁绍正面交锋。

两军对垒,竟打得难解难分、有来有回。

幽州公孙瓒听闻邺城被破,袁绍与黑山军混战一团,趁机领军收复失地,将袁绍的势力彻底赶出了幽州。

可公孙瓒已经被袁绍打怕了。

此番虽有机会,他却不敢再入侵冀州,反而派人给袁绍送信,意欲罢兵休战、握手言和。

想那公孙瓒曾经也是一代豪雄,如今却变得这般怂包模样,实在令人感慨。

同时,也不得不佩服刘备看人眼光之准。

历史上,袁绍因为有吕布相助,很快便杀得张燕节节败退。

史料记载:布常御良马,号曰赤菟,能驰城飞堑,与其健将成廉、魏越等数十骑驰突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连战十余日,遂破燕军。

但现在,吕布却已经远在兖州,袁绍虽然愤怒,袁军士卒虽然报仇心切,但一时间还是啃不下张燕这块硬骨头。

就在袁绍为张燕头疼的时候,曹操的消息传过来了。

许攸拿着情报,踏着轻快的步伐,走进了中军大帐。

“主公,兖州传回消息,兖州除泰山郡、济北国、山阳郡和鄄城周边地区外,其余皆已沦陷!”许攸禀报道,“且曹操攻打徐州受阻,被陶谦拦在郯城之下。后刘备援军抵达,曹操无奈,已从徐州退兵。”

袁绍闻言,先是面露喜色,旋即装作惋惜,长叹一声:“唉……孟德毕竟是我兄弟,看他如此,吾心甚痛啊……”

“得了吧,你嘴角都快压不住了,还装什么装!”众谋士不由得心中腹诽道。

“吕布这厮,倒真是能折腾。”郭图率先开口,“兖州八郡,曹操已失其四,其余四郡亦是叛乱不断。曹操此番怕是悔得肠子都青了。”

田丰却盯着地图,神色凝重:“吕布虽勇,然根基未稳。曹操若回师,胜负犹未可知。”

“元皓此言差矣。”审配抚着山羊胡插话,“兖州士族恨曹操入骨,吕布此时入兖,正是人心所向。”他刻意加重“人心”二字,目光有意无意地扫向沮授。

沮授正在细看情报,此刻正好抬眼,说道:“曹操在兖州颇得民心,且百姓苦战乱久矣。吕布纵得城池,若不善待百姓,终不过是无源之水。”

又有人说道:“沮公这话可不对。我大汉之根基,乃是大大小小的世家豪族。那些平头百姓,除了耕地,又能有何大贡献?”

在场众人皆出身世家大族,对此话深以为然。

只是沮授总觉得,曹操另辟蹊径,走平民路线,似乎也并非全无道理。

一时间,帐内气氛有些冷。

袁绍轻咳一声:“子远,你有何见解?”

许攸正倚着帐柱,大口啃着肉干。

这段时间,兖州、徐州大量消息雪片般飞来,让他忙的脚不沾地,连喝水的工夫都没有,更别说好好吃饭了。

听到袁绍的问话后,许攸努力咽下嘴里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