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结了一些碎尸的抛尸规则,叫‘远抛近埋’,还有……头……头……”
周奕见他说话卡住了,接话道:“远抛近埋,头远身近,小近大远和多点抛尸?”
“对对对,没错。哎,我记得你没去啊。”
周奕敷衍道:“书上看的。”
这个在专业上,叫做碎尸案的五个原则和一个法则,其中远抛近埋是最有名的。
蒋彪听到的其实并不完全,因为还漏了一个原则和一个法则。
周奕印象中,这些理论最早是在九十年代的基层刑侦工作中,通过对案件的侦查逐步总结出来的。
未必每个碎尸案都符合这五个原则和一个法则,但起码这六点肯定是所有碎尸案里共通性最大的。
不过在九十年代,其实很多刑侦工作都没有进行系统的理论化,大部分都是一线刑警根据经验总结的。
这套碎尸案抛尸理论,差不多要到一零年前后才在犯罪心理画像专业上形成系统的理论,因为本身这些原则都是通过分析凶手的犯罪心理得出的。
对这年头而言,说好听点可以叫智慧结晶,说接地气点就是土办法、老经验。
“彪哥,除了你说的这四点,还有一个叫犯罪现场选择原则和共圆心法则。”
蒋彪说:“你等等,我拿笔记一记,当时没仔细听,尽犯困了,现在才知道什么叫书到用时方恨少。”
周奕等他拿出笔和纸,才开始说明,不为别的,希望能够帮到彪哥。
第一是犯罪现场选择原则:就是为了确保犯罪行为不被发现,凶手通常会选择一个没有干扰的地方作为犯罪现场。
周奕告诉蒋彪,这也是为什么自己前面说饭店和食品加工厂虽然具备条件但未必匹配的原因。
越多人可以进入的环境,对凶手而言,就越不安全。
因为原则上,凶手也不知道自己处理尸体具体要花费多少时间。
哪怕是宋义明这样专业的法医,也得用猪肉反复试验才能给出参考数据,而且他在给数据的时候还强调人类和动物的不同,数据依然会存在偏差。
何况凶手在实施犯罪的时候,心理上是高度紧张的,这对体力的消耗会更大。
所以越独立、私密的场所,越便于实施如此复杂的犯罪手段。
这也是为什么当时周奕看见肖冰家前后都不挨着时,第一反应就是非常适合处理尸体。
第二就是著名的远抛近埋原则了,这个原则主要分析的就是抛尸现场和犯罪现场的距离。
简单来讲就是,凶手在碎尸后选择处理尸体的方式会有两种,一种是埋尸,一种是抛尸。
当然也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就是把尸体冻起来,不扔。
上一世后来这样的案子还不少,杀妻的、杀夫的、杀母的,杀完之后直接塞冰柜里冻起来。
为什么说是后来,是因为这种处理方式需要科技发展提供必备条件。
九七年,家里买得起冰箱的,大概也就一半左右,而且还是家庭式的立式冰箱,冷冻的容积很小,别说一个人,半个人都塞不下。
当然九七年不是没有冰柜,但这年头冰柜主要还是商用为主,普通人家里面有冰柜的,一成都不到。
为了不抛尸高价买个冰柜回家,是非常容易引起周围人怀疑的。
这也是宏大案选择抛尸的原因,凶手当时的条件,不具备把尸体冻起来长期保存的可能。
而埋尸和抛尸,就是凶手的两种心理状态产生的结果。
埋尸,通常会埋在距离自己住所、工作地点或其他熟悉、可控区域较近的地方。这样便于隐藏、观察或后续处理,更重要的是符合犯罪心理上寻求安全感和控制感的需求。
抛尸,则会选择抛掷或丢弃在距离作案现场或自己活动中心区域较远的地方。目的是干扰侦查视线,转移警方注意力,增加物证被发现和关联到自身的难度。本质上和埋尸一样,也是出于犯罪心理上的安全感。
蒋彪听了后,说道:“所以这里面不就有点矛盾了吗。你看啊,刚才你说过凶手大概率是宏大里面的人,可有差不多一半的尸块,都在宏大五公里范围内,最近甚至的不足五百米。但抛尸的特征是要远,越远心理上越安全,那不就矛盾了吗?”
这个逻辑,周奕倒是还真没想到,可能是因为之前没有像现在这样坐下来,平心静气地整理思路,分析这个问题。
他皱着眉,冥思苦想。
过了一分钟,突然开口道:“彪哥,假如……”
“什么?”
“假如凶手的心理,既符合远抛,又符合近埋呢?”
蒋彪没明白:“怎么能既符合远抛,他又符合近埋?想不通。”
“先问个问题,你觉得在市区里,埋尸的可能性有多大?”
蒋彪摇摇头说:“应该不大吧,市区里水泥地多,埋不了尸,绿化带等地有人定期维护,被发现的可能很高,除非是刚好有这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