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魏明英文首作震撼发布(4 / 4)

激荡1979! 泥白佛 8816 字 29天前

看望了一下,也是巧了,燕子和云云生孩子都是龚樰在京城,朱霖不在。

这天魏明大舅和大姨也到了燕京,龙小洋这次没来,跟他爸看着家里的饲料厂呢。

魏明还说让大舅住自己那里呢,让他们在北池子四合院凑合凑合。

结果小梅说不用:“我也买了一套四合院,虽然还没拾掇,但住着也不赖。”

彪子急了:“多大的四合院啊”

“就两百多平的一进院子。”

见明哥和小梅都积极置产,手里有些闲钱的彪子也动了这个心思,这年头没两套房子都不好意思跟他们打招呼了。

时间进入11月份,在法国人来之前,一篇来自英国人的报道引起了新华社的注意。

新华社不仅自己外派记者,同时也会关注全球其他媒体的最新动态,无论是电视媒体还是纸媒,有时候也会转载国外热门文章。

《泰晤士报》是英国数一数二的大报,和《卫报》《每日电讯报》并称“英国三大报”,也是三大里面创刊最早的,1785年创刊面世。

1785年,乾隆还硬朗着呢。

这篇被《泰晤士报》放在头版头条,标题加粗加大的文章叫《光辉岁月——记一个斗士的六十年!》,讲的是南非民族斗士纳尔逊曼德拉的人生经历。

为了反抗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曼德拉被当局关在一座孤岛监狱里,过着非人般的生活。

这个人,这个事新华社也知道,国际上很多官方的民间的媒体都知道,此前也有过报道,所以并不稀奇。

顶多就是这篇文章写得比较好一些,资料详尽一些,极具煽动性。

真正让新华社对这条新闻特别关注的是文章的作者——r.why。

要说魏明老师如今在国际上也是有一号的,而且他这个笔名这么独特,应该没人会故意跟他取相同的笔名吧

而且从文章内容来看,这个作者刚刚参加了法兰克福书展,经历也对得上。

可要说这是魏明本人写的,可为什么作者后面没有译者名字呢。

像《泰晤士报》这种大报,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啊。

除非,除非这篇文章就没有译者!

不少熟悉魏明的人都知道魏明英语说的还不错,但听说和读写还差着一些难度呢,更何况还能把文章写得这么有力量。

尤其那句“黑色肌肤给他的意义是一生奉献在肤色斗争中”,哪怕不相干的其他肤色人种看到了都对这个叫“曼德拉”的家伙肃然起敬。

新华社立即去了电报询问这个“r.why”是他们中国的那位吗,另外还想问一下转载的问题。

当他们注意到的时候,这篇文章在英国已经发布三天了,而且在欧美世界引发了不小的讨论。

很多英属国家和地区看到老大这个态度,纷纷转载,或者发文支持曼德拉,抨击南非当局。

一时间国际上对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讨论声越来越大,“曼德拉”这个名字也名声大涨。

选择英国媒体算是选对了,英国跟南非白人统治阶级是世仇,有国际著名作家带头为黑人兄弟发声,他们当然乐得多多推广。

甚至就连香港的《明报》都转载了这篇文章,名字那里写的是“魏明(r.why)”,他们还问了一下香港的新华分社,有没有魏明的中文原稿,如果有的话省得翻译了。

结果被告知没有“我们都没有,自己翻吧”

《明报》老老实实自己翻了,而新华社机灵,直接联系上魏明,请他自己翻,翻好了《人民日报》的版面给他留着

……

(今天保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