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传帮带!!!(3 / 4)

给他们倒茶,一边感慨道。

临走那天,王兵硬是把他攒了好久的茶叶塞给李爱国:“你给叔叔带回去,就说是他儿子的好战友送的。”

回去的路上,李爱国总是想起王兵说的那句话:“咱们当兵的,不就是为了服务人民吗?在哪儿干都是干!”

去年李爱国赶上最后一批直接从战士中提干的机会,成功提干当上了排长。

今年征兵季,部队派李爱国去接兵。

接兵前的准备工作是严谨而细致的。

出发前,李爱国先到教导队参加了为期一周的接兵培训。

培训期间,李爱国和其他“接兵干部“一起学习了有关征兵工作的方方面面。

从政策法规到体检标准,从心理测评到政治审查,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精准把握。

他们还进行了模拟接兵演练,以确保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培训的日子紧张而充实。

每天清晨5点,李爱国他们就要起床集合,开始一天的学习。

培训内容涵盖了方方面面,从征兵政策的最新变化,到如何识别体检中的常见问题,再到如何应对各种复杂情况,无一不详细讲解。

晚上,李爱国还要与战友们经常熬夜到深夜,讨论白天学到的知识,互相分享经验。

虽然很辛苦,但每个人都干劲十足,因为他们深知肩负的责任重大。

培训结束后,李爱国乘坐绿皮火车出发了。

火车缓缓驶出燕京站时,他的心情既兴奋又忐忑。

透过车窗,看着熟悉的城市景象渐渐远去,李爱国知道自己肩负的不仅是一份任务,更是一份责任。

整整一夜的行程,李爱国几乎没有合眼,脑海中不断回想着培训中学到的知识,思考着即将开始的接兵工作。

火车上的时光仿佛被无限拉长。

李爱国坐在硬座车厢里,周围是形形色色的乘客。

有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拖着大包小包;有背着书包的大学生,正低头翻看着厚厚的教科书;还有带着孩子回老家的年轻夫妇,孩子的笑声不时在车厢里回荡。

李爱国静静地观察着这些陌生人,思绪却飘到了即将见到的那些年轻人身上。

他们会是什么样子?他们对即将开始的军旅生涯又有什么期待?

第二天清晨,我们到达了辽东安山。

初冬的安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煤烟味,这是这座以钢铁工业闻名的城市特有的气息。

站在火车站前的广场上,李爱国深吸一口气,感受着北方城市的独特魅力。

远处,巍峨的安钢厂房轮廓若隐若现,象征着这座城市的力量和活力。

清晨的安山街头已经开始忙碌起来。

街边的早点摊飘来阵阵香气,让经过一夜火车旅程的李爱国他们不禁咽了咽口水。

路上的行人大多裹着厚厚的棉袄,步履匆匆。

偶尔会有几辆自行车从身边飞驰而过,车筐里装满了新鲜的蔬菜和馒头,想必是赶着去开张的小商贩。

这繁忙而有序的景象,让李爱国对这座陌生的城市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李爱国他们这个接兵团的接兵范围是安山市及下辖郊县。

接兵团主要由连长、指导员、司务长、排长、军医等组成,接兵数量基本上都在数十上百人。

李爱国所在的连队需要接收15名新兵,因此只派了他一个人前来。

接兵团考虑到他们几个接兵人数较少的单位,将李爱国和另外两个接兵少的连队,一起安排到了靠近安山市区的一个小乡镇。

前往沙河乡的路上,李爱国他们乘坐的是一辆破旧的客车。

车子在坑洼不平的乡间公路上颠簸前行,车窗外的景色逐渐从城市的高楼大厦变成了广袤的田野。

秋收后的田地一片金黄,偶尔能看到几个农民在地里忙碌的身影。

远处的山峦在阳光下若隐若现,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沙河乡是一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这里的乡镇企业比较发达,乡政府也相对富裕。

到达后,乡武装部的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李爱国一行三人,将他们这些接兵人员安排在乡卫生院住宿,在乡政府食堂就餐。

李爱国他们每天的伙食费只需要交0.4元,乡里再给他们每人每天一元的餐补,这已经是相当优厚的待遇了。

乡政府食堂的伙食质量远超李爱国的预期。

炊事员每天都会到乡属畜牧场和鱼塘采购新鲜的鸡鸭鱼肉,烹饪出来的饭菜香气四溢、味美可口。

有时,李爱国还能吃到当地特色的酱骨头、锅包肉等东北名菜,这些在部队里很少能尝到的美味,让他们在异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炊事员特意为他们做了一道东北特色菜——地三鲜。

金黄的土豆、翠绿的青椒、紫红的茄子,色彩搭配十分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