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因身体缘故婉拒了,然而,他向组织举荐了一位适宜的人选——刘之野。
刘之野压根未曾料到自己竟能回来接任燕大,这当中还牵扯到老领导的因素。
“我推荐你,并非是基于你我之间的关系,而是你自身努力拼搏的成果。
倘若你毫无本事,我也断不会将你推举出来。”老梁言辞恳切地说道。
“老领导,您放心,我必定全力以赴,绝不辜负您的殷切期望!”刘之野眼神坚定,语气郑重地回应道。
老梁是不拿刘之野当外人,这些心里话他只跟刘之野说了说。
上了年纪的人,往往喜欢沉浸在过往的回忆中。
饭桌上,刘之野、老梁和任大姐三人正边吃边聊。
不知怎的,话题又悄然转向了过去。
看着年富力强的刘之野,老梁就想起了他的戎马一生。
老梁是赣中人,17岁他就参加了红军。
参军之前,老梁从小调皮捣蛋,不愿学习。
他的父亲为了矫正老梁的性格,在老梁14岁时将他送去了打铁铺当学徒。
打铁不是一个简单的活,需要力量,也需要技巧,更多的是耐心。
父亲本意,就是想要磨砺老梁的心境,让他知难而退,重新以学业为主。
可是让父亲没想到的是,老梁却是爱上了打铁。
当年14岁的老梁第一次见到打铁师傅劳动时火花四溅的场景时,他就喜欢上了这份工作。
在打铁铺里,这位年轻的少年每天都兴致很高,从不喊苦,也不喊累,不是在抡大锤,就是拉风箱。
连打铁铺的老师傅都没想到老梁能够干下去。
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打铁师傅也逐渐的喜欢了这个让父亲很是头疼的“剃头”小伙子。
这一干,就是三年的时间。
没多久,老梁的家乡赣中闹红,老梁思来想去,决定参加红军,
离开了打铁铺,老梁光荣的成为了红军队伍中的一员。
虽然老梁只在打铁铺待了3年的时间,但是这3年,却对老梁的一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如今的老梁已功成名就,当他回忆起自己当年在打铁铺的日子时,他还是激动地说:“打铁是一个既需要蛮力,又需要巧力,更需要毅力的活,我当了3年的铁匠,对我后来从事军事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参军后,由于老梁是打铁出身,战友们就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即“打铁的”
听到这个称谓,老梁不以为然,每次都是笑着回应,不过,很快,随着战争的推进,战友们很快就改变了对老梁的称呼。
31年5月对老梁而言,并不是一段普通的日子。
因为在这个时候,老梁以“新兵”的身份,参加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战斗。
刀枪无眼,在与敌人你死我活的战场上,牺牲,负伤都是很平常的事。
老梁这时不过18岁,他很年轻,也很有活力,而且为人还机灵,毅力强。
在第一次与敌人的战斗中,老梁不幸就挂彩受伤,受伤后,让人惊讶的是,老梁并不是第一时间后退寻求治疗,而是坚持不下火线,忍着疼痛继续往前冲锋。
战后,老梁在战场上的表现受到了上级的关注,随后,他被提拔为了班长。
没多久,在黄陂战斗中,老梁再次上演了“轻伤不下火线”的传奇故事。
而这一次,老梁也收获更多,他被颁发了三等“红星奖章”。
“红星奖章”是夏军在土地革命时期,授予予工农红军有功人员的一种证章。
当时关于“红星奖章”一共分为了三级,一等授予领导全部或一部革命战争之进展而有特殊功绩的人员,二等授予在某一战役当中曾经转移战局而获得伟大胜利的人员。
三等授予经常表现英勇坚决的人员。
老梁级别不够,因而并没有机会获得前两等“红星奖章”,能够获得第三等,已经是当时老梁最大的荣誉了。
而老梁也因为获得这个“奖章”,在战友们中也树立了自己的形象。
一些老战友们是和老梁一起参军的,当初大家都喊老梁是“打铁的”。
可是在经过多次的战斗后,大家都被老梁英勇无畏的精神所感动。
因此,战友们便改变了对老梁的称呼。
大家再也不喊老梁为“打铁的”,而是称他“铁打的”
一字顺序的改变,也从侧面表现出了年轻的老梁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彻底的折服了众人。
实际上,老梁打仗时不仅有勇气,还有智慧。
抗战时期,老梁的人生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他先后担任了八路军团长,旅长,军分区司令员等职。
不过,让老梁真正名震全军的,而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一次战斗。
这次战斗就是赫赫有名的辽沈战役中的“黑山阻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