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这里是京大(3 / 4)

孔子都曰过,你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

“哈哈哈哈……别闹了……好痒啊……哈哈哈……”柳学红被挠得大笑不止,连连求饶。

柳学红和刘淑贤目前尚不知道,柳学红说的没错。

77年高考是他们永生难忘的经历、命运的转折点。

她们哪里会想到,几十年后她们的这届同学中将会走出zy委员、国家银行行长、大学校长,以及诸多学界、政界、商界的领军人物。

京大中文系有两大专业最为出名,一是文学专业,二是新闻专业。

柳学红笑言就读文学、新闻两个专业的学生在校园里是出尽了风头。

文学专业都是作家、诗人,飞扬跋扈,走出来脸都朝天看。

新闻专业每个人都整得像世界各大通讯社的大记者似的气场十足!

刘淑贤打小便是个闲不住的性子,她身手敏捷且胆量过人,心中怀揣着一个宏大的梦想——待到成年之后,便要去环游世界,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

于是,对于专业的选择,她毫不犹豫地倾向于新闻专业,因为这个领域最能满足她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刘淑贤等到了新闻系,才发现自己所在的班级绝大多数的同学都是京城人,大家很快熟络起来。

也是,这年月能报考新闻系的可都是干部子弟,一般人家孩子的那了解这个专业,首先外语就过不了关。

但是也有例外,比如刘淑贤的同学杨英明。

说起杨英明进京大,他的经历里就曲折多了。

因为当兵时做过文书和宣传干事,他报了京大中文系新闻专业。

第一批录取结束后,杨英明没收到通知。

杨英明以为人生就这样了,这时婚他也结了,孩子都有了,没考上就没考上吧,那就继续过日子吧。

过了些日子,忽然又来消息,说京大中文系新闻专业要扩招。

本来已经平静的生活又激荡起来,有一天,居然真的收到了录取通知书,于是忙着安顿老婆孩子,办理离职手续。

进校之后,他才知晓整个事情的原委。

中y各新闻单位10年少有新人,首批招生结束后,他们强烈要求学校扩招。

到了学校才知道,主管当年新闻专业招生工作秦老师接到张副校长的电话,要求再扩招40人,本来落榜的杨英明又幸运的被录取了。

张副校长思想很开明,特别强调不要……,不要因为某些学生家长的一些所谓的……,影响正常招生。

跟杨英明同样经历的还有,已经28岁的女考生李红,她的孩子已经5岁了,虽然分数过线,但是第一批并没有被录取。

得知秦老师在崇文门一家小旅馆查看档案,进行第二批录取,她从所在单位骑车找到秦老师,她就说,“这是我人生最后一次机会了,请老师给我这个机会。”

秦老师觉得,一个女同志,28岁的年龄,又有孩子了,这一年不录取她,下一年她参加考试的难度会更大。

就这样,李红成为京大77级新闻专业的老大姐。

新闻专业年龄最长的叶军比刘淑贤大了14岁,考试时31岁,转年入校已经32岁了。

刘淑贤他们都特尊敬他,叫他老叶。

大学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刚进校那会儿,教材还没来得及更新,……之前的东西、……期间工农兵学员的东西,交织在一块儿。

教学内容虽未正本清源,京大课堂的自由之风已经恢复。

包括杨英明在内的年龄较大的学生,老师竟然还允许他们端着茶缸子上课,“坐在后面,上课还可以抽烟”。

文学专业和新闻专业在一起上基础课和公共课。

77级文学专业里有陈建功、黄蓓佳、王小平等一批入校前就小有名气的“业余作者”。

他们不仅是本专业同学心中的榜样,对于新闻专业,乃至古典文献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也是校园明星一级的人物。

文学专业49人,新闻专业洋洋70人,古典文献专业男生才14名,女生才5名,是名副其实的小专业。

古典文献专业的人后来被刘淑贤她们戏称为“出土文物”。

用杨英明的话说,“很安静,3个专业的男生同住一栋楼,他们专业的几个宿舍永远没有声音。”

这个专业还特别怪,4年才招一次生。

上无师兄师姐,下无师弟师妹,古典文献的学生当真成了边缘人群。

最有意思的就是她们新闻专业了。

图书馆,是比课堂更吸引他们的地方。

新闻专业这年头还属于保密专业,学生得到特许,可以查看一些外刊,甚至被允许到总参三部礼堂观摩这时所谓的“内部影片”。

……时期关闭的外国小说阅览室被打开,允许普通专业学生本室阅览,但不可借出。

这里经常人满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