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受阅 从军(3 / 4)

到了地方后,他们又在当地的武装部招待所里集中学习一周。

主要是学习有关接新兵的政策规定和要求:政治合格,保证枪杆子掌握在可靠的人手里;身体合格,保证健康;年龄合格,十八岁至二十二岁,年龄大了和小了都不征;保证安全,把新兵带到部队后交到新兵连,才算圆满完成任务。

一周学习结束后,李胜利等东山接兵团,又乘汽车前往沂蒙山,到达蒙阴县后,接兵团分配每个接兵人员具体任务。

李胜利被安排在蒙阴县下面的蒙山公社接新兵一百余人,这其中有师直属分队新兵四十人,他们炮兵团有新兵六十九人。

李胜利当天乘公汽到达蒙山公社人民武装部报到,见到了五十来岁的宋部长和四十来岁的李干事,我向他们汇报了有关接兵事项。

看得出来宋部长和李干事对李胜利的到来非常热情,各方面对他照顾地非常周到。

工作上非常重视和支持,经过十几天的相处,给李胜利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从发动群众报名,兵员体检,定兵和家访,他们配合的很好。

经常加班,一连十几天从来没有休息。

特别是走访新兵家庭和了解新兵情况时,每天很辛苦,早出晚归。

有的新兵家住大山里,李胜利他们去回都是骑自行车。

当地的这两位老武装骑自行车水平很高,小小弯路和独木桥都可以骑过去,李胜利扛着自行车还不敢走,都是靠俩位老武装帮忙前行………

蒙阴县蒙山公社地处山区,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公社后面不远处有一大水库,环境优美………

接到新兵后,准备启运时,两位老武装握着李胜利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李胜利的眼泪也流出来了,他们相处将近一个月,彼此感情很深。

后来,返回到部队后,李胜利还与他们保持通讯联系很长一段时间………

接到新兵后,思想上,精神上压力很大,最担心的是不能出现新兵掉队。

特别是乘车和转站更是高度紧张,在新兵队伍前后跑,经常要点名,把新兵带到部队交到新兵连后,李胜利等人已经感到非常疲惫,声音也哑了,不想说话。

等回到部队,李胜利交接完新兵即刻回到自己的连队后,连续休息了几天都没有恢复到正常壮态,接新兵确实累,责任重大!

接新兵任务完成后,返回连队李胜利把有关接新兵的情况向团首长作了汇报。

休息一周后参与了连队各项正常工作,但讲话声音还是嘶哑未全愈,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恢复到正常。

接新兵虽然很苦,但对李胜利来说是一次很实际锻炼,学会独立组织指挥,管理,观察和处理一些问题。

刘之野师长对这批新兵们赞不绝口,今年警卫二师扩招的兵员,在文化水平上并未见明显滑坡,反而在其他综合素质上有了显著提升。

这批新兵,皆是源自s北、沂蒙老区、太行山深处的农家子弟,他们继承了老一辈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血液中流淌着不屈不挠的优秀传统。

而作为接兵干部中的佼佼者,李胜利以其卓越的表现,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刘之野这位大佬的视线范围。

刘之野未曾料到,自己当初出于报恩之心,将李胜利引入公安支队,竟会收获如此意外的硕果。

然而,李胜利却以他的实际行动,为刘之野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在李胜利身上,刘之野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那份坚韧与执着,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这小子,如今值得他尽心尽力地去培养,而且他们两家的关系莫逆,天生就是一派的人。

李胜利与刘之野,儿时皆是出了名的顽皮小子,捣蛋闯祸,无所不为。

然而,自他们踏入军营那一刻起,仿佛脱胎换骨,迅速在部队中崭露头角。

或许,正是这份不羁与坚韧,让他们天生适合军旅生涯,能在铁血与汗水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

时间退回今年初,春季征兵工作开始了。当兵其实一直是易援朝从小的梦想,他从小最崇拜的人就是刘之野。

听到这个消息后,易援朝的心不由得砰砰直跳。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起床洗漱完毕,穿上最整洁的衣服,迫不及待地去大队报名。

然而,民兵连长却告诉易援朝,今年的征兵只面向本地青年,他们这些插队知青并不符合条件。

这个消息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易援朝心中的热情。易援朝失落地走在回住处的小路上,脚下的泥土地因为寒冷而结成了冰碴,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仿佛在诉说着他内心的失望。

几天后的一个寒冷夜晚,易援朝和几个同屋的青年正在堂屋里烤火。

火堆噼啪作响,映红了他们的脸庞。突然,他们听到邻居家传来嘈杂声。

出于好奇,易援朝披上棉袄走出去,寒风扑面而来,让人不由得缩了缩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