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华夏之藩篱,诸邦番王,莫不顺天承运,向化来朝。”
“今尔国雄踞西陲,控扼丝路要冲,朕素闻尔亦晓畅事理,岂不知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之理?”
“自我大明立国,威加海内,四方诸国,或遣子入侍,或岁修职贡,如倭国、高丽、勃固等藩属,皆沐浴恩泽,享太平之福久矣。”
“朕怀好生之德,不欲兵戈相向,涂炭生灵。”
“若尔能幡然悔悟,束身来朝,率别失八里臣民共降大明,朕必待以殊礼,封尔为王,许尔世守其土,永为大明藩篱。”
“尔国百姓,亦得共享大明仁德,通商互市,安居乐业,绵延福祉。”
“若执迷不悟,负隅顽抗,朕当遣虎狼之师,携雷霆之怒,席卷西域。”
“铁骑所至,势如破竹,尔弹丸之地,何以抵挡?”
“届时玉石俱焚,悔之晚矣!”
“王其详思之,毋贻后悔。钦此!”
这道圣旨由政务大臣代笔,文辞典雅,章法严谨,气势恢宏,然内容深藏锋芒。
黑的儿火者初听时一头雾水,只觉文绉绉得令人头疼。
直到朝中一位精通汉文的大臣在旁轻声翻译:“大明皇帝这道圣旨的意思,是说西域自古便属中原正统疆域,今请大汗俯首称臣,俯顺大明天威。”
“倘若大汗应允,大明天子将册封大汗为‘西域王’,并允许继续统治旧土。”
“若不从,大明便将兴兵西征,讨伐别失八里。”
听至此处,黑的儿火者脸色骤变,神情瞬间变得铁青。
这话分明是在威胁。
堂堂别失八里大汗,统御数千里疆土,麾下十万雄兵,怎容他人如此颐指气使?
大明竟敢赤裸裸地提出让他俯首称臣,简直是不将他放在眼里!
他虽心中恼怒,面上却仍强自克制,没有立刻发作。
大明国势日盛,这一点他心知肚明。
此前朝议中,关于是否该向大明低头之事,早已有过争论,但如今时机未到,若贸然低头,等若自辱国威。
即便最终要谈,也得讲清楚条件,争取最大利益。
强者服软,须得保住颜面。
当下,黑的儿火者眯起眼,语气冷厉如刀:“大明皇帝未免太过狂妄自负!西域是我别失八里的疆域,何时成了他中原的附庸?”
他语锋一转,冷笑道:“还说‘自古以来’,哼,这一套说辞,我黑的儿火者可听不进去!”
“你回去告诉你们皇帝,”他目光直视陈诚,语气坚定且透着隐隐挑衅,“想让本汗向大明称臣,并非全无可能。”
“但大明必须拿出足够的诚意,给我,给我的国家,更多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若想空口要我俯首,那便休谈!”
群臣闻言,立时如潮水般纷纷附和,大殿中顿时喧哗四起。
“对,我别失八里,何时变成大明的疆域了?”
“大明既想得我等臣服,自当重赏我朝!”
“此为列国之礼,历代莫不如是!”
堂中议论纷纷,声声皆言得理。
事实上,在过往的历史中,中原历朝惯行此策。
凡是周边异族愿意在名义上称臣纳贡,便会得到朝廷重赏。
所谓“朝贡”,不过是形式,而中原王朝给予的回赐往往远超其进贡的物品价值。
十倍者有之,数十倍亦不罕见。
很多周边国家愿意俯首称臣,也是基于这一利益。
这等虚实并行的政治手段,黑的儿火者自也早有所闻,自然不会在没有获得实际利益的情况下,轻言低头。
因此,别失八里的大臣们内心也大都如此盘算。
尤其是这座殿中之人,几乎人人都收下了来自大明使团的“厚礼”。
这份“礼”,不仅分量十足,更恰到好处地拿捏了他们的虚荣与贪念,令众臣皆感到非常满意。
果然不愧是自称“天朝上国”的大明,地大物博,财力雄厚,连一个外交使团,都能大方得令人咂舌。
那些锦缎、宝钞、香料、玉器,随手送出,便如流水般倾洒。
若区区使节便如此阔绰,那身为大明九五之尊的皇帝,赐下的赏赐,又该是何等丰厚?
基于这一想法众臣心中越发炽热,愈发希望从大明那里获取更多实惠与恩泽。
然而,就在陈诚与霍连诚启程前,朱允熥已特别交代过,大明绝不做只图虚名、不得实利的亏本交易。
若别失八里妄图凭借一纸“朝贡”、一句“称臣”,就想从大明换取源源不断的赏赐,那是绝无可能的。
大明可以给出利益,但必须建立在根本的整合与治理之上。
若别失八里愿意自请归附,撤去国号,纳入大明版图,由朝廷派遣流官进行制度化管理,那么朝廷自然会大力投入金银人力,对这片荒漠施以治理,使其日后如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