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一章 袭击与反杀!靶标!(2 / 3)

退位让贤 姜阿山小树 6150 字 5个月前

使整支骑兵队形顷刻间失控。

趁着敌军混乱之际,陈诚与李伯约立即组织车队,调度人手,以马车环绕外围,迅速构筑起一道临时防线。

人马则紧急退入防线之内,形成内外呼应,严阵以待。

不仅大明使团全体进入戒备,连带着随行而来的多个商队也一并受保护纳入防圈之中。

那些商队的商人和随从们早已吓得面无人色,个个躲在车后,颤抖不止。

他们虽然来过西域许多次,但哪见过这种阵仗?

这哪里是普通的劫匪抢劫,分别已经一场战争的规模了。

幸而,大明使团所带之人皆为百里挑一的精锐,不论是护卫还是随员,个个训练有素。

在混乱中迅速稳住阵脚,将惊慌失措的商队人员护在中间,未至溃散。

然而,他们的处境并未因此好转,反而愈发艰险。

最棘手的问题在于,明明他们随行兵马有接近六百,车厢内也藏有充足的火枪与弹药,足以支撑一场不小规模的战斗。

可为了不暴露真正的武装力量,只能强忍着不动分毫。

仅靠明面上的六十名护卫进行还击。

以寡敌众,以少数应对数千奔腾而来的贼寇,其危险程度,简直如刀尖起舞,稍有不慎,便是满盘皆输。

那些随行的商人早已吓得魂飞魄散。

就连一向冷静自持的陈诚和李伯约,此刻心头亦如悬钟,神情凝重。

陈诚强压下心头的不安,迅速下令士兵做好最坏的准备。

一旦敌人强攻,立即进入车厢取枪迎战,保命为先,其他的事情,之后再说!

此时此刻,士兵们的身份暴露与否,已远不如性命重要。

不过,就在众人神经紧绷、几欲临界之时,那些“匪寇”却在逼近至数十步的距离后,忽然没有继续发起冲锋,而是策马环绕,围而不攻。

他们迅速分散列阵,在马背上拉弓搭箭,摆出即将射击的姿势。

这是草原骑兵最传统,也最擅长的经典战术,即游骑驰射。

当年成吉思汗凭借这一战术,率领铁骑纵横欧亚,威震寰宇。

其精髓便是,以高超的骑射术远距离袭扰,避免与敌军硬碰硬,最大限度发挥草原骑兵速度与灵活的优势。

所谓“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进,敌逃我追”。

眼前这群来袭的骑兵显然也是熟练骑射之辈,他们没有选择与使团阵地正面交锋。

而是在外围游走盘旋,准备远距离施放箭雨。

每一轮箭矢袭来后,便迅速撤出,随即再次发起新一轮攻击。

如此反复,宛如风筝之线牵制敌人,使对方疲于应付,却无法还手。

此等战术,不仅能不断削弱敌军的有生力量,更能在心理上彻底击垮对方的斗志。

马兵来去如风,而防守方缺乏有效反击的手段,既打不到他们,也追不上,便只能仰天长叹,苦苦支撑。

正是这简单却极其有效的策略,使得草原骑兵能以数百之众,生生拖垮上万大军,甚至自身伤亡仍微乎其微。

此刻,这批对大明使团发动袭击的“匪寇”,正是马哈麻麾下的部队。

马哈麻早已暗藏杀心,欲将大明使团一网打尽,继而将责任推诿于其亲哥哥沙米查干,使对方蒙冤背锅,永无翻身之日。

故而,马哈麻借着“入沙漠狩猎”的幌子,率兵绕道而行,长途奔袭,终于赶在沙米查干与大明使团见面之前,令手下将士扮作是“天山盗”,抢先一步对大明使团发起了突袭。

马哈麻的家族,也就是如今统治东察合台汗国的皇族,正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直系后裔。

对于草原骑兵惯用的“放风筝”战术,他们比世上任何人都更加熟稔透彻,几乎铭刻进了血脉之中。

因此,当马哈麻见到大明使团以马车围成防线,稳扎稳打地摆出防御阵形之后,便毫不迟疑地改变策略,立刻命令部下停止正面冲锋,转而采用游击骑射的方式,围而不攻,用骑射之术,反复扰敌。

不得不说,马哈麻虽性格偏于刚猛,偶有有勇无谋之嫌,但在军阵谋略方面却也颇有心得。

他此刻采取的战术,从战场角度看,的确是最稳妥,最有效的方式。

别失八里的骑兵,个个都出生于草原,从小便与马为伴、与弓为友。

三岁学骑马,六岁便能开弓射箭。

他们的骑射技艺,不是训练出来的,而是生活本能,是与草原风雪共生共存的结果。

与中原士兵相比,这种自幼浸润的技艺,远非后天训练可比。

中原兵卒,多是在成年之后才入伍受训。

哪怕日夜操练三五年,也难以与自小就在马背上成长的人抗衡。

这其中的差距,不是一时半刻的努力就能弥补的。

两者之间,根本没有可比性。

草原骑兵在疾驰中